從黨的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國在世界的高度關注下走過了不尋常的5年;中國的國有企業在全國人民的殷切期盼中走過了深刻變革的5年。5年一大步,中國的變化速度之快,我們身處其中的“當事人”深有感觸。若從十六大召開的2002年算起,我國的經濟總量由12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6年的21萬億元人民幣,近5年幾乎翻番。
以中國石油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同樣可喜可賀,擲地有聲的數字令人對“國有經濟總量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國有企業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的判斷深信不疑。截至2006年年底,國資委成立后的第一個三年考核任期,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平均每年增加1.3萬億元,銷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2萬億元,實現利潤平均每年增加1500億元,上繳稅金平均每年增加1000億元。一點不枯燥乏味,都是真金白銀,實實在在的成就。
就改革而言,這五年,中國石油緊緊圍繞推進整體協調發展,突出戰略、規劃和政策的集中統一,適時調整完善管理體制,不斷優化、持續重組,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形成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制,推動了企業統一規范管理和一體化發展。主營核心業務以資源優化配置為重點,引導和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形成生產集中度高、規模實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公司。全面實施礦區生活服務系統改革,按照統一管理體制、統一業務范圍、統一核算辦法,創建具有中國石油特色的新型礦區管理體制,增強了保障生產、服務生活、維護穩定的能力。不斷理順煉化裝置檢維修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和完善勞動用工管理,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不斷創新工程建設管理體制,逐步實行建管分開。推動裝備制造、物流業務的重組整合。深入研究解決經營管理政策不統一、不完善、不到位的問題,進一步建立了有利于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中國石油建立預算協調機制,加強同一地區上市與未上市企業的預算對接,簡化、減少和規范關聯交易,建立與油價、工資、原材料價格變動相一致的調整機制。按照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調整完善考核內容,嚴格考核標準,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有利于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業績考核體系。這些強有力的舉措,有效推動了中國石油的科學發展。
最近,一家外國媒體提供了一種“觀察中國變化的新視角”,叫作“一個中國年等于四個美國年”。這個新視角是渣打銀行高級經濟學家斯蒂芬格林提出來的。他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都生活在變化中,但其他人的變化速度趕不上此刻中國人的變化速度。根據格林的計算,一個美國年等于1/4個中國年,一個英國年等于3.1個中國月(約為1/4中國年)。而一個新加坡年大概等于半個中國年,一個韓國年等于8個中國月。換句話說,中國的生活變化要比在美國和英國快3倍。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實踐證明,黨的十六大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中國近5年實現大踏步發展的成功之本。十六大報告中談到國有企業改革時有三段著名的論述,其一講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其二講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其三講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
5年來,中國石油與其他大型國有企業一樣,改革上了一個新臺階,其重要標志就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現重大制度創新。國資委成立4年來,以組建機構、健全規章、落實責任為切入點,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以財務監督和風險控制為抓手,強化出資人監管;以公開招聘中央企業高級經營管理者為突破口,把黨管干部原則和市場化選聘相結合,探索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以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為重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以核定主業和推進聯合重組為主線,推進國有企業布局和結構調整;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這一系列的工作,曾被視為“天字號”第一大難題的中國國企改革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