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渤海灣迎來難得的好天氣,海面風平浪靜,只有遠處彌漫著淡淡的霧霾。
14時,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我們登上一艘橡皮艇,準備去東方物探2275隊的勘探船。
大約40分鐘后,一艘橡皮艇映入眼簾,艇上一個穿紅色工作服的人向我們招手致意。
同行的2275隊黨支部書記劉俊典說,我們已進入作業(yè)區(qū),這艘橡皮艇是護攬船。“在護攬船上工作很辛苦,兩個員工一天24小時輪流守護著物探作業(yè)電纜,寂寞、單調。”說著話,我們的船已駛出幾十米。
約50分鐘后,我們登上海豹三號震源船,只見儀器操作手正在放炮。“今天天氣好,風不大,工作比較順,已經放了50多炮。”操作員小成告訴我們。
“海上天氣變化大,作業(yè)時間很難把握。我們與當?shù)貧庀笈_始終保持聯(lián)系,根據海上實際情況,科學決策作業(yè)時間。”小成說。
劉俊典告訴我們,9月后,渤海灣水域逐漸轉泠,風天漸多,為充分利用有限的作業(yè)時間,隊里從“搶”上下功夫,分析潮汐,及時掌握風力、風向變化。為最大化節(jié)約時效,2275隊在避風、拋錨期間維護保養(yǎng)設備,實現(xiàn)設備的最佳利用率。
在儀器旁邊的墻上,我們看到一張質量監(jiān)控圖,上面有各崗位、各工序操作過程的嚴格規(guī)定。劉俊典說,為確保點位準確,實現(xiàn)資料高品質,2275隊根據水深給儀器海纜配不同重量鉛塊,避免海纜被潮流沖走。為防止漏電,用塑料卡和防水膠布在海纜上固定海底峰。同時把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安裝在放纜船,實行實時定位、實時放纜方式。
“母船來了,我們上去看看吧。”劉俊典說。
登上橡皮艇,開足馬力,不一會兒我們來到母船。劉俊典告訴我們,母船相當于陸地的員工營地,海上作業(yè)的時候,員工的吃喝拉撒睡都在母船上解決。
踏上母船,立刻被一股香噴噴的味道吸引,原來炊事人員正在準備晚餐。劉俊典說,海上作業(yè)環(huán)境艱苦,員工居住的母船離岸邊較遠,一切生活用品都需補給船定期供給。為防食物變質引起中毒,專門租賃配有保鮮設備的運載船。員工不僅能喝上熱湯、吃上熱飯,風味小炒還滿足了不同地方員工口味的需求。
記者看到船上有一臺烘干機。員工說,海上作業(yè)濕度大,貼身的衣褲總是潮乎乎的。配備空調和烘干機是為了去除艙內潮氣,烘干員工的衣服。
劉俊典說,隊上還從醫(yī)院聘了專職隊醫(yī),平時負責大家的保健,一旦發(fā)生傷害事件,可以迅速實施救治。
這時候,太陽的一半已經融入海面。踏上橡皮艇,揮手向船上的員工告別。我們看見,一群海鷗落在人群中間,嘰嘰喳喳地好像在向我們說再見。
記者馬永 韓杰 特約記者 李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