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長城鉆井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哈薩克斯坦人馬赫薩特、泰國人Sirisak不會想到有一天會來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國,并與有著長城這個象征著勤勞與智慧名字的公司結下不解之緣
哈語班學員在聽培訓老師講解井控知識。
如果不是長城鉆井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哈薩克斯坦人馬赫薩特、泰國人Sirisak不會想到有一天會來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國,并與有著長城這個象征著勤勞與智慧名字的公司結下不解之緣。
緣分來自長城鉆井致力于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國際鉆井工程技術承包商的決心。2006年,公司針對外籍員工HSE培訓因語言交流障礙、效果不明顯的實際,為了在作業現場執行統一的HSE管理體系,果斷提出通過培訓外籍HSE師資人員,再由他們用母語對外籍員工進行培訓的措施,短短一年多時間,見到了很好的效果。
具有長城特色的培訓模式
目前,長城公司共有員工1萬余名,其中外籍員工占到了70%以上。在已完成全部中方員工的培訓后,長城鉆井公司對外籍雇員的培訓正加緊研究并逐步展開。
7000名外籍雇員,分布在24個國家的26個項目。語言不通,基礎不同,信仰不同,這些都是擺在長城鉆井HSE培訓面前的問題。
從一開始就實行大規模系統化培訓,顯然不合實際。長城公司采取了優中選優、以師帶徒的辦法,先從各個項目選派一批業務熟練、工作認真負責的外籍員工,讓他們到北京長城公司總部接受為期半個月的系統學習,然后回到項目上轉換角色,成為老師,給其他雇員講授安全知識。
從今年4月初舉辦的第一期外籍雇員HSE培訓班,到8月份舉辦了第二期,再到近日第一期外籍雇員井控培訓班的圓滿結束,效果一期比一期好,長城公司漸漸開創了一套“具有長城特色”的培訓模式。
培訓按員工語種不同分為3個小班,分別以英語、哈薩克斯坦語和阿拉伯語進行授課。侯靜在第一期外籍雇員HSE培訓班開班期間擔任哈語班的翻譯,出色的外語水平使她贏得了長城公司的青睞,現在她已成為長城公司HSE部的正式一員,在繼續做好翻譯工作的同時還負責一部分會務工作。
在長城公司北京總部接受過培訓的學員回到項目上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他們在項目積極開展培訓,共計培訓外籍員工2500多人。
將“井控”首次作為培訓重點
這次培訓以井控知識為主,兼涉HSE知識,因為做好井控工作是鉆井工作的基礎,也因為突出井控,參加這期培訓班的學員多是井隊隊長、平臺經理和司鉆。哈語班學員來自哈國3個項目,英語班學員來自伊朗、泰國、巴基斯坦、肯尼亞和阿曼項目。
除了課堂教學外,長城鉆井還安排學員去大港油田的鉆井現場參觀,實地操作。“大港油田給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這里按照國際通行的API標準實施管理,這個標準我以前沒有接觸過,現在我對這個國際標準有了深入了解。”來自哈薩克斯坦項目的卡拉巴依對大港之行印象深刻。
學員即使在課堂上要想進行模擬操作也不是難事。在教學基地,教室里擺放著各式各樣的井控儀器,所有的井控操作都可以在這些儀器上進行模擬。
泰國項目部的Sirisak是第二次來長城總部參加培訓,之前,他參加過第二期外籍雇員HSE培訓班。
“這次培訓的重點是井控方面的知識,我作為隊里的HSE監督,對HSE方面的知識比較熟悉,但是對井控知識的了解不夠,通過這次培訓我希望可以拿到IADC證書。”Sirisak說。他所說的IADC證書是由國際鉆井承包商協會頒發的國際承認的井控資格證書,目前,長城公司已具備開展這一考試的資格。
“要是通不過考試,會覺得很對不起項目和公司對自己的信任,所以,大家都很認真地在學習。”來自肯尼亞項目的穆罕默德告訴記者。
“長城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除了選拔優秀雇員來北京參加培訓外,長城公司也組織師資團隊深入到各個項目上,在項目現場進行培訓。在長城公司最大的項目所在地蘇丹,針對外籍雇員的培訓已進行了8期,累計培訓外籍雇員達432人。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到海外項目培訓和讓外籍雇員來總部進行培訓各有利弊,走出去覆蓋面廣,接受培訓的雇員數量多,但是只適用于大型項目,有些項目人少,這種培訓就開展不起來。另外,讓外籍雇員來中國,他們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更愿意在長城公司工作。
馬赫薩特是哈薩克斯坦GW9隊的隊長,有著近30年的鉆井經驗。“人的一生應當不斷學習,我雖然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對于很多國際化標準,以及經營理念都了解得不多。我很珍惜這次來中國學習的機會。”已經為長城公司工作7年的他,前不久讓他的兒子也進入長城鉆井工作,“我認為來長城公司工作是他最好的選擇。”
絕大多數外籍雇員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能夠體驗北京的古老文化,親自登上長城,這些雇員感到無比興奮。
來自克茲勞爾達項目的巴哈迪勒買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紀念品,其中還包括一張雜技光盤,“我幾乎花光了我所有的錢,”巴哈迪勒笑著說,“不過,我也學會了砍價。”
編者按 6月15日至7月15日,管道局派出攝制采訪組赴印度東氣西輸工程建設施工現場采訪。采訪組成員走進印度,走進項目部,走進標段,走進機組,走進印度人家,一路行程一萬多公里,親身感受著1800名參建員工發揚“紅樹精神”,在異國他鄉打造“CPP品牌”的動人情懷。本報記者楊方武參與了這次采訪活動,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展現在我們面前。
從本期開始,國際周刊《人與石油》欄目將選載刊發部分日記。但愿這些散發著異國他鄉泥土芬芳的文字,能讓您近距離地感受海外員工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