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出人意料”的是,無論是國內普通消費者,還是國外媒體,都非常理性地看待中國政府的此次調價。尤其是國外研究機構,更是給中國政府的表現打了高分;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也充滿了信心。
“各方反應既在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
作為長期研究石油領域的專家,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王震在觀測各方對此次價格調整的反應后表示:這種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
首先是國內消費者非常理性地看待此次價格調整。6月20日中午12點,新浪網關于調整成品油價格的帖子已經有了1690條評論,評論的內容不再是過去無休止的批評指責,而是理性地看待。
一名廣東網友表示,調整價格表達了決策層對通脹預期的降低,也傳達了決策層對未來能夠控制通脹幅度的信心。一只靴子終于落地了。短期對部分高能耗行業有負面影響,但同時也能提高就業率。從長期來看,企業對高油價的反應是節約能源,采用更先進的節能技術,這樣也提高了生產率,對經濟的影響是正面的。
網友winsun2007的觀點受到了許多網友的支持:沒辦法,大勢所趨,其實咱政府已經扛很久了……俺理解。漲價是必然的,國際大環境所逼,能源緊張,漲吧。想開車就別怕油漲錢,挺不住就綠色出行,也算是為環保作貢獻了。至于油價上漲帶來其他相關商品的價格上漲,我想政府會出臺相關政策盡可能為老百姓利益著想的,汶川大地震就看出來咱們的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這點我是充滿信心的。
與此同時,更受到關注的,是中國政府宣布調價后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反應。新華社報道說,受中國提高國內成品油價格等因素影響,國際原油價格6月19日大幅回落,紐約市場油價收于每桶132美元以下。與此同時,美聯社援引分析家的話稱,中國上調油價“可能完全改變市場的心理狀態”,“將成為推動國際油價回落的主要因素”。
王震教授對后者更為關注。他表示,國際原油期貨價格是金融交易的價格,國際油價在6月19日的回落,表示國際市場預期中國政府不會再完全依靠補貼來換取國內成品油的低價格。
花旗銀行的研究機構在6月18日就預測中國將在短期內對能源價格進行調整:盡管有奧運會等因素,但短期調整價格是好的時機,將顯示出政府的政策越來越以市場為中心,而不是持續價格干預,因此將受到市場的歡迎。
“中國政府的決策堅毅而睿智”
成品油價格上調后,一定程度上將抑制國內需求增長,同時也將刺激國內煉油企業提高產量,降低我國油品進口量。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宏觀經濟部蔡恩明副處長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此次價格調整較上一次調價幅度翻了一番,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油價“倒掛”過于嚴重,同時也是向市場傳遞出更強的信號——價格杠桿將發揮更大作用。發改委強調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鐵路客運、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出租車、液化氣、天然氣價格均不提高。“這無疑是給民眾一次緩和的機會,體現出我國政府的良苦用心。”蔡恩明援引國外研究機構的話說,中國政府的決策堅毅而睿智。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蔡志洲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在石油資源有限、供應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價格過低不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國際原油價格接軌是遏制需求過快增長的有效方式。
中國政府上次油價調整是去年10月31日,這期間國際油價已經從93美元/桶上升到了130美元以上。國有大型石油石化企業承擔著不斷增加的虧損,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石化每生產一噸汽油就虧損2162元,柴油的虧損已經超過3000元/噸。政府通過補貼的方法已顯得越來越艱難:一是面臨數額太大的問題,二是間接補貼了“全世界”。
“中國成品油價調整的正面意義已經被認可。例如提高國內生產企業和組織進口的積極性,避免資源外流,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緩解高耗能項目建設,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等”。
但分析人士指出,對于負責任的中國政府來說,過高的通貨膨脹率和社會的穩定也是必須考慮的,從目前的情況看,國際原油價格的應聲大跌是一個有利信號。國泰君安也認為,此舉使得短期通貨膨脹增加的可能性增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油價只占CPI的3%,直接影響有限,對宏觀經濟長期利好。
在關于通貨膨脹的問題上,國家發改委劉福垣研究員表示,此次上調油價,其時間是在“三夏”結束之后,可見政府對涉及國計民生問題上的謹慎;同時敢于上調油價,也說明我國政府對控制CPI的信心。中金公司對中國政府的此次調價給予了充分贊揚,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表示,理順成品油價格更有利于控制通貨膨脹。
有聲音認為,中國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做法受到世界的一致肯定,也讓所有人都明白了政府應該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大量的財政應該發揮更大的效益,而市場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應該由價格杠桿來調節。
王震教授則認為,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一個多月,我國政府能大幅度調整成品油價格,也體現了政府的魄力和目光久遠。
“不要過分放大‘中國因素’”
對國際原油價格的應聲下跌,蔡恩明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世界已經非常關注“中國態度”了,但影響國際油價走勢的因素非常多,不要過分放大“中國因素”。
“提高成品油價格是不可扭轉的趨勢。自5月下旬以來大約10天之內,印尼、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相繼提高國內成品油價格,其中印尼提價幅度在30%左右。”蔡恩明強調,大量的財政補貼確實不利于整個國家的健康持續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確有不同于發達國家的地方。例如美國的私家車擁有量已經接近飽和,對國際油價的反應相當敏感,近期,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走高和美元的貶值,美國的成品油消費量出現下降趨勢。但中國受惠于快速增長的宏觀經濟,私家車處于快速增長階段,與國際油價的彈性系數相對較低,成品油消費增長量也遠遠高于世界。
盡管如此,此次國內成品油價近20%的上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國內產業發展和用油需求,或者說會抑制中國過快增長的成品油需求。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中國不是世界上成品油價格最低的國家(部分產油國如委內瑞拉國內成品油價格畸形),但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舉動讓世界感覺到與國際原油價格接軌的大趨勢不可避免,國際油價未來的走勢將備受關注,回歸到正常價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應該注意到,在影響國際油價的因素中,40%是供求平衡,40%是美元貶值,20%是投機。”國際觀察家表示,長期以來,“做多”油價的力量都認為中國的巨大需求是影響國際油價的第一因素,現在所謂的需求大國已經大幅度上調成品油價格,未來國際油價的走勢確實值得關注。
國際社會也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他們認為,價格調整還不至于損害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對中國經濟而言,從糧食、蔬菜的供應來看,通貨膨脹問題還是在控制范圍內。世界銀行認為中國經濟顯示出“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和旺盛的“內部需求”。
國外媒體也看好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拉動。認為北京會像巴塞羅那一樣,奧運會后將進入更加良好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