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使石化行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有專家指出,油價每上漲10美元,原油開采業的利潤將激增20%,但與此同時,以石油為原料的石化行業的利潤會銳減8%,首當其沖的是石油煉制,現在油價遠遠高于煉油成本,結果是煉得越多,虧得越多。盡管國家最近調整了成品油價格,但仍不足以彌補成品油價格倒掛給煉油企業帶來的虧損。當然,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國有煉油企業,盡管虧損,還將開足馬力,滿負荷運轉。
處于石化產業鏈不同位置的產品,因油價上升受到了不同影響,價格向下游傳遞速度和幅度顯然不同。有機化工原料和化纖、塑料等原料價格向下游傳遞的速度快且幅度大,而塑料、化纖、橡膠等制品價格向下游傳遞的速度慢且幅度小。因此,油價上升會使有機化工原料、化纖原料、塑料原料等產品價格“水漲船高”,而塑料、化纖、橡膠等制品企業則受原料漲價影響較大。精細及日用化工由于位于石化產業鏈末端,油價的變化對其影響較小。
在高油價的形勢下,世界各國加快調整能源戰略和能源政策,圍繞石油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特別是產油國進一步加強對資源的控制,大力延伸發展煉油化工產業,追求資源收益最大化。僅今明兩年,就有約830萬噸/年的乙烯生產能力在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投運。這種情況使其他國家向外獲取石油資源的難度和成本越來越大,但也給他們到國外發展中下游業務帶來了機會。
投資勢頭不減
在發布石油加工業嚴重虧損信息的前一天,即6月2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前5個月全國主要行業的投資情況,其中石油和化工行業累計完成投資2626.84億元,同比上漲32.65%。
高油價是這幾年來一直延續的趨勢,為何石化行業的投資勢頭卻不見減弱?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石化產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而高油價并沒有改變這一需求。有一個規律,GDP增長1%,石化產品的需求就將增長1.5%左右。黨的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很顯然,這一目標的實現與石油化工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石化企業的主打產品除了油品,就是乙烯、芳烴及其衍生物,這些都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原料,存在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據統計,未來全球煉油在建產能仍集中在亞太和中東地區,至2010年前增加約3億噸煉油能力,同期世界新增乙烯產能3000萬噸左右,主要集中在中東和中國,前者投放量在2000萬噸左右,后者投放量800萬噸左右,而預計同期世界乙烯消費增長量在2800萬噸,其中中國增加當量消費800萬噸,占世界需求增量的28.5%。世界石化行業從2003年開始進入景氣周期上升階段,目前處于高峰后期。由于高油價的推動,周期高峰有望再延續一段時期。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高峰期投資形成的新增產能逐步釋放,特別是大量乙烯產能將集中在2009~2011年投產,使世界同期乙烯產能增長高于需求增長,中東低成本石化產品可能對我國石化產品市場造成沖擊,這對石化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發展高端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油價的形勢下,市場分析家們比較看好石化產業鏈的兩端,即上游的油氣開采和下游的精細化工,尤其是一些化工新材料,如工程塑料、有機硅等。隨著消費的逐步升級,國內化工新材料需求強勁,供需缺口較大,企業效益也不錯。
惟有科學發展
高油價擋不住石油化工發展步伐,石化企業卻不能因此高枕無憂。高油價肯定會給企業帶來不良影響,如何降低原料成本,是至關重要的大事。1973年和1980年兩次石油危機都曾導致發達國家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但今年以來的油價飛漲對發達國家的負面影響,卻比前兩次小得多,主要原因就在于對石油的節約使用。據統計,發達國家創造一個單位GDP所需石油,1973年為100的話,如今已經降到了40。我國在這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盡管近年來石油利用率已經大大提高,但消耗量仍然偏大,節約潛力較大。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GDP單位石油消耗是英國的3.8倍、法國的3.2倍、德國的3.1倍、日本的2.5倍、美國的1.9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這與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有關,但更與國內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有關。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石油消費模式,優先節約能源資源,進一步提高石油資源利用率。石化企業在這方面無疑將起到關鍵作用。高油價帶來了高昂的生產成本,使企業難以承受,但也逼著企業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強化精細管理,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千方百計提高石油資源的利用率,節約日益變得昂貴的自然資源,壓縮生產成本,以更高的投入產出比去迎接更加嚴峻的市場競爭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