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石油價格在本周驚現了一輪罕見的“戲劇性漲跌”,各方的反映撲朔迷離。
在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油價漲跌異常活躍。7月29日,9月份原油期貨最低跌至121.42美元,相比7月11日147.27美元的高點,油價累計跌幅達到18.23%。但到30日,油價盤中開始強勁反彈,上升超過5美元,31日又現下跌行情,每桶收于124.08美元。
面對一輪“戲劇性漲跌”,有機構預測:國際油價年內將攀至每桶150美元左右,原油市場供應下降需求增長的基本面格局并沒有改變;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主席卡利爾在雅加達公開表示,石油價格高于每桶120美元是不正常的,油價可能跌至每桶78美元。
人們不禁在問:未來的國際油價是漲是跌,是漲到150美元,還是回落至78美元?
眾所周知,在醫學上把人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大部分,那么是否可以認為:左右國際油價漲跌走勢的是否也有這樣幾根“敏感神經”———供應偏緊是國際油價的中樞神經系統,美元貶值、投機資金的豪賭和地緣政治因素也可看做是油價的周圍神經系統。
第一根“神經”是供需趨緊的預期。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拉動石油需求迅速增長,特別是中國和中東地區,在最近5年來的石油需求增長快速,拉動全球需求增長。但與此同時,石油產能擴張艱難,各國政策因素影響、人工成本和機器設備成本不斷增加,大量油田工程項目仍被延期或取消。需求的增大還在繼續,產能的擴大短期難以實現,正構成市場對未來供需的潛在擔憂,使國際市場對原油價格的預期不斷被推高。
第二根“神經”是美元的大幅貶值。美元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柱石,國際石油交易都是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美元貶值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推高了油價?有研究機構以去年9月18日美元指數為基準來測算,結果顯示,原油實際價格漲57.3%,名義價格漲71.8%。美元貶值對原油價格漲幅的影響率達到14.5%。美元實際匯率的波動,正在使國際油價的預期變得復雜。7月29日,美元匯價當天全面揚升,美元對歐元匯率強勁上漲1.2%,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價格隨之下挫,美元與油價的“曖昧情緣”由此可見。
第三根“神經”是投機資金的豪賭。美元在貶值,股市和房市在低迷,商品期貨市場自然會吸引大量投機資金“入場”,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有風吹草動,油價就會大幅波動,大批資金因此而利用市場對國際油價的敏感心里伺機炒作、興風作浪,成為攪動油價漲跌的又一因素。但是,也有分析認為,投機影響力有限,并沒有市場認為的那么大。
第四根“神經”是地緣政治因素。最近十幾年來,產油國或石油輸出國家的地緣突發事件都是影響油價短期波動的主要原因,比如,尼日利亞沖突以及伊朗、伊拉克等地的局勢惡化都會引起國際油價的波動。
進入8月后,國際油價步入“拐點”,還是有望強勢反彈,成為各方爭辯的焦點。
有人以為,不論是紐約還是倫敦,國際原油期貨的價格波動對國內經濟走勢影響有限,中國的原油、成品油還未與國際接軌。但是,中國的燃油稅改革、成品油價格調整、煉油補貼等等政策目前無一不是緊盯著國際原油的波動,抑制汽油消費的過快增長,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努力確保原油增產,理順原油進出口貿易,是高油價時代中國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