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來,克拉瑪依這個全國首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荒涼到繁華的巨大歷史變遷。如今,走過五十載的克拉瑪依,"青春"依舊,風華正茂。
"沒有水,沒有草,連鳥兒也不飛……"這是昔日的克拉瑪依;高樓林立,綠樹成蔭,道路寬敞、筆直,這是今日的克拉瑪依。
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克拉瑪依正式建市。
50年時光穿梭,50載風雨兼程;50年滄桑巨變,50載春華秋實。50年來,克拉瑪依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換來城市建設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昔日寸草不生的戈壁荒原,變成了西部耀眼的明珠。
從礦區到現代化城市
綠草如茵、噴泉起舞,一到夏季的夜晚,這里滿是休閑納涼的人們,老人們伴著音樂健身跳舞,孩子們在沙坑里玩耍嬉戲。這里,就是位于克拉瑪依市中心的人民廣場。
1997年以前,在戈壁灘上生產生活了幾十年的克拉瑪依人根本想不到,自己身邊能出現這座精致美麗、功能多樣的休閑廣場。幾十年來,這里不過是一個有著一片樹林的簡易公園,一個能讓人們在晚上看露天電影的地方。
如今,這里卻變成了一個噴泉流水、亭臺樓閣的現代化廣場,對于習慣了常年風沙勁吹、周邊都是戈壁荒灘的克拉瑪依人來說,似乎只是一個夢。
1996年以前,克拉瑪依的城區道路多為瀝青路面,由于狹窄破損,極易造成交通受阻。
如今,克拉瑪依市城市道路全長達到365.99公里,人均道路面積20.11平方米,均達到國家建設部要求的一級水平。道路面積率(道路面積與城區面積之比)達到11%,路燈亮燈率達98%以上,達到國家二等水平。
2001年以前,從克拉瑪依前往烏魯木齊基本只能走路況較差的呼克公路。冬季冰雪天氣時道路極易堵塞,那時來往兩地,有時甚至需要十幾個小時。
如今,克拉瑪依到首府的一級公路通車,三四個小時到達烏魯木齊已經不再是夢想。而2006年4月通航的克拉瑪依機場,更實現了克拉瑪依40分鐘到達首府的夢想。同時,克拉瑪依-塔城公路過境段、獨山子-奎屯公路、奎屯-克拉瑪依公路已經建成。而奎屯-克拉瑪依-北屯鐵路項目的實施,將更加拉近克拉瑪依與首府、與內地的距離。目前,一個四通八達,全方位、立體化的城市道路交通網已形成。
邁向現代化大油氣田
作為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石油為克拉瑪依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血液",讓克拉瑪依散發著動人的魅力。對石油的渴求與奉獻,不僅支撐了整座城市過去50年中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也正推動著克拉瑪依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1955年6月14日,一支由陸銘寶為隊長,8個民族、36人組成的1219青年鉆井隊挺進黑油山。7月6日,黑油山一號井正式開鉆,僅僅115天后,一號井噴出原油。整個井場的人們沸騰了!黑油山沸騰了!全國也沸騰了!
歷史記下了這一天: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油田誕生了!
1960年,油田原油年產量從33.38萬噸躍升到163萬噸,占全國原油產量的39%。此時,克拉瑪依成為大慶油田發現之前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油城聲名鵲起,引起世界的矚目。
而隨著油田的輪廓逐漸清晰,克拉瑪依這座城市也顯出了雛形。1958年9月11日,朱德副主席視察克拉瑪依時贊揚說:"3年時間,在荒涼的戈壁灘上,建立起一座4萬人口的石油城市,這是一個很大的成績,也是一個很動人的神話。"
然而,好景不長。1961年底,年產165.2萬噸原油水平開始下降。
克拉瑪依石油人決不放棄,老石油們先后部署了124口資料井和檢查井,對復雜的地質和油藏進行了新一輪研究。不懈的付出最終為油田找到了一條新生之路,也開啟了克拉瑪依油田用科學的眼光探尋發展規律的思路。
1964年,克拉瑪依油田的原油產量終于穩定在了86.45萬噸的高點上,并從此開始穩步上升。
到1976年,油田已先后有18個區塊投入開發,建成年生產配套能力317萬噸,當年產油296.9萬噸。西北緣取得一系列突破后,決策者將勘探的目光投向了準噶爾盆地東部。
隨著火燒山等油田的發現,迎來了儲量增長的第二個高峰,到1989年,全油區的可采儲量已由1978年的6817萬噸猛增到1.788億噸。
油田黨委果斷決定:突破腹部,帶動兩頭,實施區域勘探。這一大膽決定,帶來的是1991年5月彩參2井及隨后一系列大油田的發現。
2000年6月,陸梁油氣田發現,準噶爾盆地的油氣勘探從此跨入了一個更新更廣的領域。
隨著石西、莫索灣、陸梁等一批大油田的發現,2002年,克拉瑪依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西部第一個千萬噸大油田,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驚世跨越。
克拉瑪依人前進的步伐永遠不會停下來。
他們把目光瞄向了更遠:到2010年,新疆油田力爭實現年產油氣2000萬噸,其中天然氣年產50億立方米以上,并且具備年產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儲量基礎,現代化大油氣田格局基本形成。再經過3~5年的努力,年產原油1500萬噸以上、天然氣100億立方米,實現由大油田向大油氣田轉變的歷史性跨越,把克拉瑪依油田全面建設成為綠色、數字和人文特征鮮明的現代化大油氣田。
三代石油人的幸福時光
50年來,克拉瑪依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荒涼到繁華的巨大歷史變遷。石油人馬福祿一家三代的幸福時光,正是這一歷史變遷的縮影。
1955年,年僅24歲的馬福祿自愿報名來到了克拉瑪依,分配到獨山子試采大隊當了一名采油工人。
比想象中更加荒涼的克拉瑪依,一年四季風沙不斷,6月的天能下大雪。在這樣的環境中,和馬福祿一起戰斗在石油一線的工人們,從來沒有退縮過。在馬福祿的心里,就算天上下了"刀子",工作也不能停,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1956年,馬福祿的妻子和女兒馬月蘭也來到了克拉瑪依。馬月蘭記得,每天父親很早就出門,很晚才回來。冬天回來時,全身都凍成了"冰人"。
工作條件艱苦,生活條件同樣艱苦。沒有白面,只能吃苞谷面和高粱面。飲水也要靠拉水車。一年四季也沒有新鮮蔬菜,冬天更是只有白菜。住的則是清一色的地窩子,一場大風過后,門都被沙子埋了起來。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克拉瑪依第一代石油工人-馬福祿和他的戰友們,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永不熄滅的理想,在荒涼的戈壁灘上建造起新中國第一座大油田。
1967年,17歲的馬月蘭參加工作了。當時,她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名鉆井工人。"照片上鉆井女工一身工裝,脖子圍一塊白毛巾,頭戴安全帽,多么的威風。"年輕的馬月蘭如愿以償,真的成了一名鉆井女工,分配到鉆井處3202鉆井隊。
雖然條件艱苦,馬月蘭的工作熱情卻絲毫不減。在鉆井崗位上,她幾乎什么工種都干過,受過兩次工傷,卻從來沒有叫過一聲疼,喊過一聲累。父親對待工作的態度,始終深深刻在她心里。她明白,祖國的石油工業需要干出來,只有奉獻不求索取,才不愧為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
1978年,馬月蘭的兒子徐濤出生了。這已經是這個家庭在克拉瑪依的第三代人了。沒想到多年后,徐濤又子承母業,成了一名石油工人。
1999年,徐濤從烏魯木齊石化學校畢業,分配到了克拉瑪依煉油廠(現克拉瑪依石化公司),成了一名操作工人。作為光榮的石油家庭后代,徐濤的身上同樣繼承了姥爺和母親那種勤懇、認真的工作態度。
"和父輩相比,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石油工人,需要的決不僅僅是體力,而是智力。"煉油廠每一項工作都要求必須持證上崗,徐濤就擁有壓力容器證、HSE證、上崗操作證。
同樣,專業化的知識也貫穿在徐濤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需要不斷的知識積累,對安全風險的評價能力,以及各種快速反應能力等。"
如今,馬福祿和馬月蘭早已退休,他們"為了共和國石油"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年輕的徐濤們手中。
現在,徐濤每天坐單位的空調車上下班。當年媽媽因為結婚分到了一套平房而歡呼雀躍,徐濤早已搬到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當年,姥爺和媽媽幻想的生活正一一發生在他的身上。
面對未來,一家三代都說了同樣的話,"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的確,克拉瑪依在無數個像他們一樣平凡卻偉大的家庭手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有理由期待下一個50年,期待更遙遠的未來,一個更加美好和諧的克拉瑪依將出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