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川東北時,鉆井施工簡直是步履維艱,幾乎天天在跟一些世界級難題打遭遇戰!”談起初到川東北時的感受,勘探南方分公司總工程師李真祥感慨地說。
如今,時過境遷,勘探南方分公司經過幾年勘探實踐和理論研究,攻克了一項項難關,已初步形成滿足南方海相勘探實際需要的鉆井、物探等特色技術,籠罩在勘探人員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
南方海相地區具備山地、深層和碳酸鹽巖這三大油氣勘探難點,是公認的世界級難題。而且川東北探區的地層具有壓力系統多、穩定性差、可鉆性差、高含硫等特點,導致了鉆井速度慢、井身質量和結構優化難度大等一系列難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光鼎曾說過:“要根據南方各個地區的實際問題,例如山地勘探、復雜構造等,有針對性地應用我們所掌握的先進技術,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改進和發展,形成適合南方海相勘探實際需要的特色技術和方法。”
為突破鉆井技術“瓶頸”,勘探南方分公司進行了“高含硫氣井鉆井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的科技攻關,主要針對川東北地區的地質特點,分析高含硫深井、超深井安全、高效和優質鉆井的制約因素和關鍵技術難點,進行研究。最終,該項目12項技術創新點屬國際首創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7項技術為國內或中國石化首創,共在27口井進行了試驗、應用,累計鉆井進尺156411.27米,平均鉆井周期324天,平均機械鉆速1.62米/小時。而此前平均鉆井周期801.7天,平均機械鉆速僅為0.77米/小時。鉆井速度明顯加快,鉆探能力、施工質量和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集團公司科技開發部給予該項目“總體國際先進,部分國際領先”的評價。
勘探南方分公司推廣應用較為成熟的氣體鉆井、高效PDC鉆頭復合鉆井和垂直鉆井技術,進一步提高陸相和海相地層的鉆井速度。不斷進行新型井身結構試驗,及時掌握試驗效果及分析,逐步進行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特有的復雜深井井深結構優化、特種井眼鉆井和配套技術,初步形成了滿足南方海相勘探需求的井筒技術。
交通條件和設備的改善,為川東北物探大開“綠燈”。為進一步提高地震資料品質、成像精度和儲層預測精確度,勘探南方分公司科研工作人員加強對復雜山地和碳酸鹽巖裸露區地震資料采集和處理的攻關,強化地震采集關鍵信息整合技術,加強處理過程控制,確保處理成果真實可靠。目前已初步形成有川東北探區特色的高精度復雜山地深層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為川東北儲量的落實和擴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復雜地表、地質條件下的目標評價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隨著南方海相勘探“技術寶劍”越來越鋒利,勘探也不斷取得突破。勘探南方分公司繼普光氣田發現后,在普光氣田外圍7口探井獲中高產工業氣流,普光氣田的含氣面積和儲量規模進一步擴大。元壩和通南巴地區天然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跳出普光找普光”設想初步實現。金溪1井在飛仙關組試獲日產3萬立方米的工業氣流,標志著中國石化山前帶勘探取得新突破。
這一個個新突破、新發現,必將為綠色能源大動脈——川氣東送工程提供更為充足的天然氣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