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測井自主創新攻克低滲透開發難題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6-08 中國石油報 關注度:0]
摘要: 5月下旬,由中國石油測井公司研制的微電阻率成像儀在5口井上進行了試驗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各項指標均達到要求,即將在長慶油田推廣應用。
自專業化重組以來,中國石油測井堅持科技創新,相繼應用自主研發的EILog、LEAD2.0綜...
5月下旬,由中國石油測井公司研制的微電阻率成像儀在5口井上進行了試驗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各項指標均達到要求,即將在長慶油田推廣應用。
自專業化重組以來,中國石油測井堅持科技創新,相繼應用自主研發的EILog、LEAD2.0綜合處理平臺、陣列感應MIT、測井網等新技術,為攻克鄂爾多斯盆地低滲透世界級難題提供了強力支撐。
2005年初,中國石油測井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快速與成像測井成套裝備——EILog,填補了國內測井技術空白,打破了國外核心技術壟斷。在此后4年多的時間里,中國石油測井在長慶低滲透油田共投入46套EILog成套裝備,其規模優勢迅速得到凸顯,資料優等品率達95.73%,同比提高4.61%;油井測井時間平均減少5.6小時,氣井測井時間平均減少6.9小時。按照4年來所承攬的油井5197口、氣井1083口的工作量統計,為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總計節約36576小時,約合1524天。
2008年1月,中國石油測井研制的陣列感應MIT再次“亮劍”長慶低滲透油田,其“測量信息多、縱向分辨率高、徑向探測深度大、測量精度強以及確定地層真電阻率”的性能明顯優于傳統的雙感應—八側向及俄羅斯感應,為攻克長慶低滲透油藏再添“利器”。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石油測井在長慶油田配置MIT陣列感應53支,測井351口,資料合格率100%,優等品率94.07%。
中國石油測井自行研發的LEAD2.0綜合處理平臺,結束了人工解釋資料的歷史,處理解釋時間平均減少1.5小時。測井網新技術則通過衛星通訊和遠程監控實現采集、實驗、解釋一體化,極大地提高了測井作業現場響應速度。這兩項自主創新技術應用于長慶低滲透油田的勘探開發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國石油測井充分發揮其識別油氣的“眼睛”作用,針對鄂爾多斯盆地具有低滲、低壓、低產以及復雜孔隙結構、復雜油水關系與非均質性強的特點,深入開展0.3毫達西儲層測井綜合評價、蘇里格氣田西區上古生界地層解釋方法研究、姬塬地區延長組長8-9地層測井解釋方法研究等課題,完成科研成果28項,形成以低滲、超低滲儲層測井解釋技術、低阻油氣層解釋技術及核磁共振解釋技術為代表的多種解釋技術和特色技術。通過技術攻關,油氣識別率達92.21%,其中油氣探井同比增長5.5%。
重組6年來,中國石油測井在長慶低滲透油田共完成完井測井17732口,固放磁測井16853口,射孔20005口,動態監測4078口;處理解釋裸眼井22516井次,處理解釋套管井25557井次,成像測井1026井次;識別油氣層12.2722萬個,厚度53.9711萬米,在280多口油氣井成功獲得高產油氣流,在9個層位發現新的含油氣層系,為低滲透油田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