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挺進俄羅斯 中俄經貿合作主流謀變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10-20 中國經營報 關注度:0]
摘要: 10月12日~14日,俄羅斯總理普京訪華并主持召開中俄總理第14次會議及參加上海合作組織第八次總理會晤。從此訪看,雙方在提高政治和安全互信、促進經貿合作、加強人文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果。尤其在經貿領域,面對國際經濟危機的沖擊,中俄雙...
10月12日~14日,俄羅斯總理普京訪華并主持召開中俄總理第14次會議及參加上海合作組織第八次總理會晤。從此訪看,雙方在提高政治和安全互信、促進經貿合作、加強人文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果。尤其在經貿領域,面對國際經濟危機的沖擊,中俄雙方迎難而上,經過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間的堅韌工作,終于在包括金融、電信、科技合作等多個領域達成一系列協議。
中國高鐵技術挺進俄羅斯
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一些國家陷入破產邊緣。中俄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增速下降,外貿銳減。中國經濟從去年的增長9%以上跌至今年上半年的8%左右,外貿進出口額比去年同期減少23.4%,而俄經濟則從去年的5.6%跌到今年上半年8%的負增長,外貿額由去年增長 32.2%變成今年上半年下降44.1%。2009年前3季度,中俄貿易額累計實現280.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4.9%。其中,中國對俄出口120.1億美元,下降48.9%;自俄進口160.3億美元,下降17.9%。面對兩國經濟和雙邊貿易額均大幅下降的形勢,兩國政府除在各自國內采取積極的反危機措施外,也在努力尋找遏止雙邊貿易下降和促進投資增長的新途徑。此次總理會晤期間雙方正式簽署的13項文件中,經濟合作協議就占8項,協議金額達40多億美元。
長期以來中俄經貿合作的主流是“兩多兩少”,即俄對華出口能源、原材料多,中國對俄出口輕紡產品多;相互投資少,機電產品進出口少。雙方對此都不滿意,盡管做了許多調整努力,但收效甚微。在此次金融和經濟危機背景下,兩國都試圖在鞏固現有合作基礎的同時,積極拓展新的合作領域和途徑。譬如中國鐵道部與俄羅斯聯邦運輸部及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簽署的《關于在俄羅斯聯邦境內組織和發展快速及高速鐵路運輸的諒解備忘錄》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新嘗試。
我們知道,俄鐵路雖然在總里程方面堪稱世界第二,但因基礎設施老化、投資不足等原因,90%以上的鐵路運行速度都不超過每小時100公里。雖然近年來俄與德國合作設計制造高速機車,但其價格高昂,而中國近年來在高速鐵路建設和改造以及高速機車制造和運行方面都取得了驚人成就,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其建設成本又比德國、美國和日本的低得多,這對亟待提高鐵路運輸效率的俄羅斯有很大吸引力。
有俄媒體稱,此次雙方簽署合作文件,準備未來利用中國高鐵技術,將率先改造俄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到哈巴羅夫斯克間的干線鐵路。如該項目得以實施,雙方在投資和技術合作方面都將邁上一個新臺階,這對深化中俄經濟合作,調整經貿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都會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事實上,現在類似的探討在中俄經濟合作中越來越多,諸如中國電信與俄羅斯運營商決定在中國黑河與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間建設一條新的跨境光纜傳輸系統,以滿足中俄雙邊業務增長的需求,提升歐洲方向傳輸能力;中國承包工程企業在俄羅斯開展涉及建筑、房地產開發等多個領域等。正如普京在訪華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所指出的,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雙邊貿易額雖有所減少,但今年以來,高附加值產品貿易,包括木材深加工、建材生產、能源等均有所增加。
能源大單新突破
中俄能源合作是經濟合作的重要領域,近年來雙方在這一領域“好戲連臺”,“大動作”不少。特別是自2008年雙方建立副總理級能源談判機制以來,在能源合作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此次兩國政府簽署《關于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框架協議》以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石油股份公司關于推進上下游項目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和《落實2009年6月24日簽署的<關于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路線圖》等文件,將把能源合作向前推進一大步。
近年來,俄方根據雙方政府和企業簽署的協議,每年通過鐵路向中國供應約1000萬噸石油。2008年10月和今年2月,雙方就從俄太平洋石油管道的斯科沃羅季諾到中國大慶修建分管道,以及中國向俄羅斯石油公司、管道運輸公司提供250億美元貸款達成協議。根據這兩項協議,中俄分管道已于今年4月和5月開始興建,到2010年年底前建成,2011年開始俄每年通過該管道向中國供油1500萬噸;未來20年內俄將向中國提供3億噸石油。中外媒體將這一項目稱為“世紀大單”。
此外,為深化能源合作,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石油公司于2009年10月簽署在中國天津合資建設一座年產1500萬噸的大型煉油廠,并準備就在中國境內設立零售加油站和在俄境內進行聯合油氣勘探和開采進一步開展合作。
雖然天然氣領域雙方現在因價格對接困難尚未達成具體協議,但兩國政府和企業的合作意愿強烈,正就實現上述“路線圖”進行積極探討。按此次隨普京來訪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總裁米勒向外界透露的信息,雙方正就東線從薩哈林和西線從阿爾泰向中國供應天然氣開展可行性研究,未來俄將向中國每年供應約700億立方米天然氣。在管道未修成之前,也可能在未來兩三年內先向中國供應煤氣。此外,中俄還就連云港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建設、俄向中國東北繼續供應電力以及煤炭合作等磋商正在取得進展。
刷新貿易環境
中俄貿易自2000年以來穩步發展,貿易額持續上升,到2008年達到560億美元,中國成為俄第三大貿易國,而俄也在中國對外貿易國中排名第八。但除貿易結構不盡合理外,雙邊貿易秩序一直為各方所詬病,特別是以“包機包稅”為主要形式的中俄貨物運輸方式出現后,一批官商勾結成立的俄“清關公司”操縱的“灰色清關”大行其道,極大地擾亂了雙邊貿易秩序,助長了俄海關和官員的腐敗之風,給俄國家財政造成損失,更敗壞了中國企業、商品和人員名聲。下決心取締“灰色清關”,恢復和建立合法、通暢和高效的通關秩序已成為中俄各方的共同呼聲。今年6月俄關閉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警察以“打擊走私”為名查封數十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后,整頓通關秩序更成為兩國政府和海關刻不容緩的共同任務。
此次普京總理訪華期間,中俄海關部門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和俄羅斯聯邦海關署關于規范通關監管秩序的合作備忘錄》,上述協議將對遏制俄不法清關公司行為,理順中俄合法通關秩序發揮重要作用。據中國海關總署信息,兩國海關部門的信息交換試點工作即將開始,中國海關將運往俄羅斯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所有出口海運貨物有關數據傳輸至俄海關,這些貨物信息包括出港日期、出口經營單位、發貨單位、運輸工具名稱、航次號、集裝箱號、商品名稱、海關放行時間等16項,俄海關可據此查驗每批次貨物的準確情況,并按規定時間通知貨主提貨,使合法貨物快速通關。雙方還明確了兩國及邊境口岸海關執法合作的聯絡和案件協查渠道,同意按照商定格式交換案件情報信息,共同打擊商業瞞騙、侵犯知識產權、走私犯罪等擾亂兩國正常貿易秩序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