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用電阻率對比法識別地下地層特征方面取得的進展為確定油氣資源增加了一項重要的油氣勘探工具。電磁探測技術包括兩種相關技術:大地電磁勘探和可控源電磁勘探。這兩種技術提供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地下構造洞察方法,可用來描述、解釋地下構造,幫助確定潛在油氣藏,從而為勘探人員提供是否進行鉆井作業的決策依據。
太陽以多種方式為我們提供能量。能源勘探和太陽之間驚人的聯系對勘探開發行業來說正變得日益重要起來。太陽釋放的離子與地球磁場之間形成復雜的相互影響,產生的電磁場穿過地球,并與地下導電層發生作用。隨著勘探開發行業進一步加強對油氣資源的探索,越來越多的地學家依賴大地電磁場來探測那些用地震方法難以成像的地區。
對地層電流(即大地電流)的研究并不是一個新興課題。斯倫貝謝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康拉德 斯倫貝謝早在開始電纜測井研究之前,在其20世紀20年代指導的早期地表研究中就采用了大地電磁場這種現象[1]。巴黎索邦神學院的教授Louis Cagniard在1952年首先報告了綜合利用電場和磁場進行地層勘探的方法,稱為大地電磁法(MT)[2]。然而只是在最近幾年大地電磁法才逐漸成為勘探開發行業進行地下勘探的一個重要工具-主要得益于三維建模和反演技術方面取得的進 展。如今,MT結果能夠和地震和重力勘探結果有效結合,使得我們能夠更加細致地刻畫、模擬地下構造。
雖然Cagniard也談到了與MT有關的方法,就是采用人工激發電磁場,但能夠激發對勘探開發行業足夠強的信號,并檢測到有效信號的技術是在后來才發展起來的,陸上勘探是在20世紀60年代,海上勘探是在20世紀80年代。該方法就是現在所說的可控源電磁法(CSEM)。
地球與接觸式電場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十分復雜,MT分析時其中兩項重要因素是電磁場的頻譜和場波傳播通過的特殊地層的電阻率(或其倒數,即電導率)。頻譜分析數據幫助確定視電阻率和頻率之間的函數關系[3]。該視電阻率可以和不同深度的地層真電阻率聯系起來。如果地下構造是均質的,測得的視電阻率就等于真電阻率。但是,如果電阻率隨地層深度變化,視電阻率體現的是各種真電阻率的綜合測量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層真電阻率的平均值。通過
數據分析,解釋人員能夠確定地層深度和對比電阻率的關系,從而得到大地電磁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