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形成巖性快速識別技術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0-06-11 中國石油報 關注度:0]
摘要: 6月4日,記者在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試驗中心地層巖礦室了解到,該室通過對鉆井巖屑和旋轉井壁取芯進行鑒定,認定近日完鉆的馬古62井目的層中生界巖性是一套正常沉積的砂巖、泥巖地層,而非之前認為的角礫巖。這一結果與隨后進行的完井電測曲線特征...
6月4日,記者在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試驗中心地層巖礦室了解到,該室通過對鉆井巖屑和旋轉井壁取芯進行鑒定,認定近日完鉆的馬古6—2井目的層中生界巖性是一套正常沉積的砂巖、泥巖地層,而非之前認為的角礫巖。這一結果與隨后進行的完井電測曲線特征一致,為下一步區塊上報儲量以及后續部署井位提供了科學依據。
隨著油田公司潛山勘探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由于沒有同類油藏類型巖性跟蹤經驗可以借鑒,地層巖礦室在潛山巖性跟蹤上探索出一套現場巖性快速診斷新技術。以往,地層巖礦室只對鉆井巖芯進行研究,如今把鉆井巖屑也同樣視為巖性識別重要研究對象,并且將巖性、微觀儲層特征與測井曲線建立關系,巖性識別速度和精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地層巖礦室在興古7—5井跟蹤研究過程中,對鉆井巖屑和巖芯進行綜合研究,并分析巖性特征與測井曲線的關系,發現在該區塊太古界下面又出現中生界,形成“逆斷層”。這意味著該區塊含油幅度至地下4500米左右。油田公司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布井思路,隨后部署實施的興古7—12和興古7—10兩口探井均實現自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