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石油和化學工業:披荊斬棘實現新跨越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0-12-15 中國化工報 關注度:0]
摘要: 十一五的5年是極不平凡的5年,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戰勝重重困難奮力前行的5年。5年間,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災、水災、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的空前挑戰,但全行業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果敢應對,奮力前行,...
“十一五”的5年是極不平凡的5年,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戰勝重重困難奮力前行的5年。5年間,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災、水災、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的空前挑戰,但全行業“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果敢應對,奮力前行,提前或超額完成了“十一五”目標任務,實現了新的跨越。
回眸“十一五”,石化行業經濟在走過跌宕起伏的道路后,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集中表現在: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到今年10月,除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幾個月外,行業產值增速均在21%以上。規模迅速擴大,“十一五”期間,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最具投資吸引力的行業之一,固定資產投資以較高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品種較為配套、基本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強大工業體系。
“十一五”前3年,我國石化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產值、銷售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5.29%和26.36%,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和發達國家石化產業的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能、產量躍居世界前列。
“十一五”開局之年的2006年,經濟發展呈現“高增長、高效益、低通脹”的良好局面。在國際和國內經濟持續增長、預期強勁的宏觀形勢帶動下,能源生產快速發展,煉油、乙烯規模化裝置建設邁上新臺階,全行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2007年我國的宏觀經濟增長依然非常強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在高位運行,全行業對全國GDP的貢獻率接近6%。這一年,煤化工、甲醇、乙醇、二甲醚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嚴峻的考驗出現在“十一五”的第三年。2008年我國石化行業經濟運行呈現出先高后低的態勢,好似“冰火兩重天”。前8個月行業經濟高速發展,9月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速大幅下滑,12月份全行業總產值已為負增長,行業景氣周期由10年來的高增長轉入下行通道。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中央果斷出臺“擴內需、保增長”一系列政策措施,全行業也發出了應對危機、科學發展的動員令。全行業共克時艱,2008年石化行業經濟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速。2008年,實現總產值6.61萬億元,同比增長24.5%。在全國實現利潤最多的5個工業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位居第一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排在第四位。特別是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的生產,強力支撐了我國實現糧食增產的“五連冠”。
“十一五”后兩年我國石化行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2009年是石化行業進入新世紀以來最為艱難的一年。全行業堅決貫徹《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和《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經過艱苦努力,行業經濟出現了回升向好的發展局面,形成精彩的“V”形走勢。據統計,2009年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實現總產值6.64萬億元,同比增長0.5%;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20多種大宗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石油和化工產品的消費量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2009年8月以后,多數石化產品出現恢復性增長,特別是成品油、化肥、基礎化學原料、合成材料、輪胎等類產品增速比上年明顯加快。2009年,行業利潤回升逐步加快,化工行業實現增長,煉油行業也扭虧為盈。
更令人可喜的是,經過風雨洗禮,通過調整轉型,行業經濟運行質量有了新的提高。2009年以來,專用化學品和合成材料在化工行業生產中的比重快速增加,標志著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正朝著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的方向邁進。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石化行業經濟走勢的基本特點是從高速逐步趨于平穩較快。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統計,1~10月,全行業實現總產值7.13萬億元,同比增長34.8%。化肥產量持續較快增長,天然氣產量繼續增長。2010年也是我國乙烯工業的加速發展年,乙烯產量預計達1358.7萬噸,比2005年增長75.45%。煉油能力繼續大幅提高,原油加工量將達4.15億噸,比2005年增長45%。
走過“十一五”的不平凡里程,我國石化行業科學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步伐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