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煉油企業最集中的山東省,今年將有多家地煉廠大幅擴產。
昨日,易貿資訊的最新調研顯示,山東的華星石化、東明石化在2011年將分別會有一套60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投產,而山東正和集團也會增加一套5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屆時,上述三家地煉廠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將分別達850萬噸/年、1150萬噸/年和800萬噸/年,而東明石化也將取代昌邑石化,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第一大地方煉廠。
地煉的“半壁江山”
山東目前是地煉產能最大區域,有37家地方煉廠。中國投資咨詢網的消息稱,2010年上半年,山東地煉的產能已猛增了1200萬噸左右。其中一次、二次加工能力各增加600萬噸。我國目前有地方煉廠95家,總煉油能力為每年9305萬噸,而山東地煉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已達每年6000萬噸,占全國總煉油能力的12%左右,催化及焦化等二次加工能力每年也超過了4500萬噸。
2010年,以產量計,地方煉廠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昌邑石化、東明石化、利津石化等。前十名中,不僅前四位被山東當地煉廠所包攬,而且有8個來自齊魯大地。
生存考量
山東當地煉廠在這兩年內大幅擴張煉油能力,與國內的政策調整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投證券研究員芮定坤告訴記者,2009年《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下稱“調整指導意見”)、《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分別出臺,“調整指導意見”中就強調,要加快淘汰100萬噸/年及以下的煉油裝置,防止以瀝青、重油加工等名義新建一些小的煉油項目。
“這些指導意見其實是政府希望大型煉油廠多一些,小型煉廠要么被合并,要么就關門大吉。如果一家中等規模的企業,不能擴大其加工能力,那么今后如果政府再出臺限制政策,其發展空間將十分狹窄。出于這些考慮,部分地方煉廠不斷加快擴產步伐。”芮定坤說。
另外,由于我國于2008年年末理順了成品油定價機制,成品油油價不僅能間接與國際原油油價接軌,而且政府也通過該機制,來保證成品油生產商的適當利潤,山東地煉以往“賣一噸、虧一噸”的局面不再出現,企業不再有后顧之憂,這也成為其擴建原油加工裝置的一份底氣。
“雖然現在山東地煉難以拿到原油,主要是靠燃料油作為加工汽柴油的原料,但整體來說,其銷售利潤一直都還是可以的。”一位從事燃料油銷售的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