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辭別2010年的時刻,我們必須銘記一個載入中國能源工業發展史的大事件,這就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國內年產石油天然氣首次超過5000萬噸。
在共和國這片浩瀚的藍色疆土上,中國海油人以“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氣魄,奇跡般地建成了一個“海上大慶”,這標志著中國用不到3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百年才完成的海洋石油工業歷程。
當下,中國正處于實現工業化的經濟高速發展期,由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能源需求更在急劇增加。據有關部門預測,在未來30年中,平均每10年中國能源需求總量要增加5億噸標準煤,再或經過稍長一點時間,中國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
很慶幸的是,“海上大慶”的打造和海洋石油工業的崛起正好成為挺力中國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能源支柱,更對國家能源安全系數的提升具有戰略意義。而在慶幸之余,我們能否把意識更超前,我們是否能把目光更放遠,乘勢而為,乘勢而上,從海洋油氣大踏步躍進海洋能乃至整個海洋業。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擁有6500多個50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并擁有1.8萬公里海岸線。根據現有調查成果,各種海洋能蘊藏總量高達10億千瓦,其中沿岸潮汐能有2000多萬千瓦,波浪能有1000多萬千瓦。
面對如此之巨大的海洋能資源,令我們非常可惜和遺憾的是,目前,國內海洋能綜合開發與利用都尚未進入商業化。而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海洋開發的綜合指標不到4%,這不僅低于海洋經濟發達國家14%-17%的水平,甚至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
不可否認,由于海洋環境惡劣,也由于海洋能應用技術研發成本高、難度大,迄今國際上海洋能的開發仍處于技術研發和設備研制階段,未能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更為棘手的還有,海洋開發利用中的基礎性研究和關鍵技術,包括海洋能、機械能、化學能、電能的轉換機理及轉換裝置的結構設計,海浪和海流的運動規律及特點,利用與海浪頻率的共振而達到高效聚能,強度高、耐腐蝕、比重輕、絕熱性能好、彎曲彈性率大的材料研究和應用,海洋表層浮游生物的增殖機制及其與海洋環境的關系等等皆有待突破。
然而,這一切的現狀與難癥都不足以能成為延緩或延誤海洋能開發的根本理由。因為當今的中國再依靠化石燃料發展經濟,不僅投入上的花費越來越大,且還會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更無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份研究報告揭示,目前,中國由燃燒煤、石油、天然氣而排放的CO2、SO2、NOX等物質的數量已達到與發達國家相當的程度,僅次于美國與前蘇聯。按估算,為限制這些污染物排放的必要的附加支出將要占中國GDP的5%-6%。
時不我待,惟有力爭上游。
筆者以為,在躍進海洋能和海洋業中,中國海游打造“海上大慶”的成功模式和經驗,無疑為我們中國自己提供一個不可或缺的、價值最大的指導和示范。
事實上,在打造“海上大慶”歷程中,中國海油始終堅持的質量效益的理念、協調發展的理念、環保低碳的理念、技術創新作為內生增長的驅動力的理念,都可以直接融入于海洋能開發、海洋業建設里,并成為把握可持續發展的最高準則。
在建設“海上大慶油”過程中,海洋石油人努力傳承和發揚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形成的以“勇擔責任,敢闖新路”為主要特征的“海油精神”,這是光榮傳統與時代風貌的完美結晶,必將成為激勵開發海洋能、建設海洋業新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