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煉化裝備將迎來需求持續增長
發改委上周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以下簡稱《目錄》)對國內新建煉廠提出嚴格的準入規定。專家指出,這意味著煉油行業將進一步向規模化、大型化發展,但并不表示中國煉油產能的增長前景會有所改變。而這也意味著相關裝備生產企業將迎來需求的持續增長。
小煉油兩年后臨大限
據《目錄》披露,中國將限制新建1000萬噸/年以下常減壓裝置,同時對其他煉油深加工和乙烯裝置規模門檻提出限制。其中,石腦油裂解制乙烯裝置門檻保持在80萬噸/年,限制150萬噸/年以下催化裂化、100萬噸/年以下催化重整、150萬噸/年以下加氫裂化生產裝置的新增產能投產;同時淘汰2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
“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大部分都屬于地方煉廠,此次政策充分體現了國家 上大壓小 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應該說政策力度還是比較大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研究員對本報記者說。
她指出,目前,中國地方煉廠的總產能約有1億噸,但尚不能確定其中有多少屬于200萬噸/年及以下的常減壓裝置。如果淘汰力度大的話則可能對成品油供給帶來一定影響,畢竟,當前國內成品油供應仍總體偏緊,如果再關一部分產能的話則可能會影響供給。
據卓創資訊統計,國內單套常減壓能力在200萬噸/年以下規模的占地煉總煉油能力的80%左右。
不過,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劉愛英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山東,只有個別煉廠產能還在200萬噸/年以下,大部分煉廠經過擴產后,產能都達標了。
山東目前是國內地方煉廠(地煉)最集中的地區。
以往,千萬噸級煉油基地通常只有中石油、中石化才有實力興建,而地煉的產能規模最多只有百萬噸級。2009年5月,被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收購的山東昌邑石化新建的5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點火開車,由此憑借合計800 萬噸/年的一次煉油能力、500 萬噸/年的二次裝置配套能力成為國內首個千萬噸級的地方煉廠。
在卓創資訊分析師看來,目前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但國內成品油產出率卻仍然處于國際較低水平,眾多的中小型煉油裝置未能有效利用資源,成為近年來國內“油荒”頻發的因素之一,這是國家淘汰小煉油廠的另一層背景。
劉愛英則告訴本報記者,山東地煉當前的開工率普遍很低,原因就是國內油價調整不到位,“連加工原油的中石化煉油都虧錢,更別說以燃料油為原料的山東地煉了。”
無礙煉油產能擴張
盡管小煉油廠被淘汰已是大勢所趨,但對于成品油供應仍偏緊的國內市場而言,進一步提高大型煉油裝置產能仍是當務之急。
上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券商研究員指出,《目錄》不會對“十二五”期間的煉油產能總體增長帶來太大影響,因為很多產能都是早已規劃好的。
據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副總工程師張福琴透露,中國“十二五”期間煉油能力每年要增加2000萬噸,到2015年煉油能力要達到6億噸。
“考慮到未來5年中國GDP仍將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速,預計2015年國內成品油需求將達到3.02億噸,煉油能力將達到6億噸。”張福琴說。
她同時預計2015年我國乙烯產能達到2160萬噸,現有1400萬噸,增量是700萬噸;乙烯自給率將由2008年的47.5%提高到2015年的75%。
業內認為,煉油與乙烯產能的擴張意味著相關裝備生產企業也將迎來持續的需求增長。
“在石化產品成本中,與投資有關的成本約占總成本的三分之一;而裝備的投資在石化投資中所占比例最大,大體上煉油裝備投資占工程投資的40%左右;化工裝備投資所占比例更高,達50%~60%。”張福琴透露說。
她指出,這意味著只要掌握了煉油與化工裝備投資,就能掌握石化投資的主體。而裝備國產化是減少投資、提高投資效益最切實可行的重要舉措。
目前,我國還有相當數量的石化關鍵設備國內不能制造,例如低密度聚乙烯裝置的超高壓往復壓縮機,雖然國內制造的25萬噸/年聚乙烯氣相反應器已用在上海石化和揚子石化的70萬噸/年乙烯改造項目中,但在設計方面仍有改進余地。
記者了解到,目前A股市場上與煉化裝備相關的上市公司包括杭氧股份與二重重裝等,前者母公司杭州制氧機集團被國家確定為大型乙烯冷箱國產化基地;后者于2006年起涉足石化設備領域,產品包括石油化工容器和重容鍛鋼件。
另據卓創統計,2011年山東地煉將有較大規模擴產,其中東明石化、華星石化要分別建成一套6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正和集團也要建成一套5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屆時該三家煉廠一次加工能力將分別躍居1160萬噸/年、850萬噸/年和830萬噸/年。預計今年山東地煉總體規模將達到8500萬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