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工率持續下降的情勢下,山東地煉又掀擴產旋風,欲將產能突破到8000萬噸。在夾縫中用力一搏,或許將為其突出重圍打開一扇希望之窗。
■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雖然有過輝煌的過往,但我國地煉企業1999年國務院頒發有關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見的通知后,便如戴上了“緊箍咒”一般,束縛住手腳,迅速滑向沒落。然而,山東地煉卻憑借強韌的生命力在市場夾縫中奮力搏擊,求大求強。
在第四屆山東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暨第三屆中外油商高峰論壇上,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表示,今年山東地煉的產能將突破8000萬噸。記者在隨后的采訪中也證實了這一說法。
其實,被掐住油源命脈的山東地煉在今年一季度的開工率呈持續下降態勢。據息旺能源監測,4月14日,山東地煉最新開工率大幅下滑至38.2%,比上期大幅下滑5.9%。一些地煉面臨虧損風險被迫關停裝置。在開工率或將持續下降的背景下,山東地煉咬牙上產背后有著怎樣的驅動力,我國地煉企業今后的發展前景如何?
重壓下的突圍
據了解,今年山東華星石化、東明石化將分別有一套60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投產,山東正和集團也將增加一套50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山東海化的5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弘潤石化500萬噸/年重油綜合利用項目也將于今年投產,以上煉廠都有望步入千萬噸級煉油規模。
對于山東地煉大規模擴產的發展形勢,隆眾石化商務網首席運營官陳海強分析認為,主要是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到2011年我國將淘汰100萬噸及以下低效低質落后煉油裝置,積極引導100萬~200萬噸煉油裝置關停并轉。盡管因油價高漲,地煉企業的利潤空間一再攤薄,盡管因油源問題得不到解決,地煉企業的開工率一直難以上揚,但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擴大產能,應對產業政策的調整。
“雖然是迫于壓力,但進一步擴大產能也是地煉企業增強自身影響力、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策略。”陳海強認為。達到千萬噸級的煉油能力后,地煉企業不僅能夠在國家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的風暴中存活下來,而且還能夠吸引國內外更多資本力量前來與之洽談合作,找到更多發展出路。山東省煉化協會會長劉愛英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地方煉化企業迫切希望引入新的投資、建立新的合作模式,破解原油不足和銷售不暢等瓶頸。”
另外,中石化集團4月19日宣布,除保留供應我國香港、澳門地區的基本資源需求外,已停止向其他地區出口成品油。2008年6月,我國成品油供應一度緊張時,曾出現過中石油、中石化停止成品油出口的情況。因此,業內人士猜測,這一情況有可能在今年再度出現。中石油和中海油也有可能宣布停止這項業務,目的在于確保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
“從目前的情勢分析,我國極有可能再次出現油荒的局面,山東地煉企業紛紛擴能改造也可能是看到了這樣一個潛在的市場機會。”陳海強表示。據了解,當前,在國內批發市場上,汽油價格基本處于批發到位價與最高零售限價之間,多地已暫停對民營加油站的批發。柴油供應更為緊張,價格一直處于“批零同價”的狀態,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出現批零倒掛,全國各地均限量銷售。
由此看來,山東地煉開足馬力也是希望能在關鍵時刻發揮自己的作用,在獲取市場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展現出自己的巨大能量。
有底子底氣足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對28家山東地煉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月份,煉廠加工部分油品承受600元/噸以上的虧損,這意味著一個日加工量5000噸的中型地煉企業一天的虧損額達到300萬元,一個月則是近1億元。而山東地煉平均開工率近一個月持續下降。
此外,山東所有地煉企業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油源不足。中石油、中石化系統外的企業若進口原油,必須持有這兩大集團出具的“排產”證明,海關才給予放行,鐵路部門才安排運輸計劃,因此山東地煉時常處于無米下鍋的窘境。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進一步擴產,山東地煉是否將面臨更大的油源和資金難題呢?專家們認為,山東地煉長期在市場夾縫中存活,很有韌勁,此番擴能不僅有底子,而且有底氣。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郭海濤認為,油源方面,由于長期的困窘已經練就了地煉企業多渠道找油的本領。根據目前所了解的情況看,地煉企業找油的辦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國家計劃內的配額原油。其二,利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團公司的配額和排產計劃進口國外原油,或直接購買國家的收儲原油。其三,我國的燃料油市場是放開的,地煉企業可以進口一部分經過初次加工的重油來滿足需求。其四,因為燃料油和原油的指標極為接近,通過中間商利用一些技術手段以燃料油的名義進口部分原油。其五,回收分散于主要油田核心區之外“散井”的原油。其六,從國內油田獲取的劣質油,或者從部分油田產油區通過不正當方式獲取的原油。
“雖然油源一直是制約地煉企業長足發展的短板,但通過多渠道的嘗試,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找油能力,存活下去是不成問題的。隨著‘新36條’的發布,國家一再強調要向民企打開能源等壟斷行業的大門,地煉企業更是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希望。”郭海濤分析說。
在資金方面,陳海強認為,一方面,國內民間資本還是比較充裕的,很多企業家也看好石油石化行業,愿意做出投資選擇。另一方面,山東地煉這些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照,地煉企業的命運已經與當地的財政稅收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地方政府也不愿看到地煉企業被淘汰,因此會在資金上給予地方煉廠的發展更大支持。
“比如,東明石化是東明市的納稅大戶,當地政府就會在企業發展遇到困難時給予資金上的支持。”陳海強表示。當前山東不少地煉企業要么有政府背景,要么有與國企合作的背景,這不僅能夠解決一部分油源問題,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化解資金鏈吃緊的尷尬。
郭海濤補充說,山東地煉擴能的底氣十足,也是因為他們看到自身一些發展優點。比如:長期加工劣質原油,不僅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突破,而且也能夠通過劣質油加工出一些特種油品,技術產出率高。由于是民企性質,管理上相對靈活,成本控制也更為嚴格,同等生產條件下,相比大型國企生產效率要高一些,利潤空間要大一些。
難破現有格局
山東地煉企業如果擴能到8000萬噸的規模,對石油石化行業意味著什么?對于山東地煉而言,此番擴規是否預示著新一輪洗牌的到來?
對此,陳海強肯定地表示:“8000萬噸對石油石化行業沒有任何影響。一方面,就算達到一億噸的產能,沒有充足的油源做支撐也是一句空話。另一方面,相對于我國5億噸左右的煉油能力,地煉仍是一個配角。”
他認為,從當前地煉的發展現狀看,營利空間大的并不是煉油業務,而是煉油的副產品,比如液化氣或者由液化氣衍生出的其他副產品。因此,接下來,地煉的發展走向可能會有一些調整,比如從以前單一的煉油體系向化工方向稍微傾斜。因此,地煉的擴大規模在較長時間內并不會對我國煉化產業格局造成大的影響。
對于山東地煉今后的發展前景,劉愛英表示:“目前,山東擁有全國最具規模實力的地方煉化企業群體,隨著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的強勢進入,以及國際石油巨頭的頻頻示意,山東多年形成的地煉市場格局估計會發生一些比較大的變化。”
去年以來,我國汽柴油標準升級、燃料油消費稅調整、淘汰落后煉化裝置等多個政策的出臺,給油市帶來了諸多變數。隨著部分地方煉化企業新增產能集中投產,加上中海油、中國化工、中化等央企的布局和國際石油巨頭的覬覦,業內也有部分專家分析認為,山東地煉市場面臨諸多力量的推動。
郭海濤表示:“未來,山東地煉與央企的合作還會加強。但與外資的合作仍然會較為慎重,因為地煉企業非常注重對股權的控制,而且國家在有關合作項目的審批上也是非常謹慎。也有部分較為強大的企業會通過上市來進一步增強影響力。”
陳海強也認為,今后,山東沒能擴規的小煉廠可能會在新一輪的政策逼迫下淘汰出局,但大部分還是會繼續發展,因為民企有著超強的政策和市場分析能力,會找到適合的活法。山東地煉和央企接下來的合作或許還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