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傳統船舶企業進軍海工裝備領域已成為一種潮流,海工裝備領域被看作是一片“藍海”。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振華重工、中船集團、中集集團、熔盛重工紛紛加快海工裝備市場布局。
海洋工程裝備業需要較高技術支持,在利潤懸殊的背后是核心技術人才的“暗戰”:2004年,恒盛地產董事長張志熔從國企中船集團挖走陳強,組建熔盛重工;2007年,中遠船務高薪聘任徐良珩等海歸海工專家;2010年,振華重工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胡安康跳槽至中集集團……
年報虧損之惑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我國船舶行業發展重點,加快海洋移動鉆井平臺、浮式生產系統、海洋工程作業船和輔助船及關鍵配套設備、系統自主設計建造步伐。此外,在“優化海洋產業結構”篇章再次提出,要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
中船重工相關人員透露,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利用率超過90%,未來幾年將進入更新淘汰高峰期,這將直接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需求上升。以鉆井平臺為例,目前世界范圍內有600至800座平臺。現役的鉆井平臺中大多設計壽命為20年至30年,但是已使用30年卻還在用的平臺比比皆是,老齡化相當嚴重。
有業內人士稱,當前傳統船舶企業進軍海工裝備領域已成為一種潮流,海工裝備領域被看作是一片“藍海”。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振華重工、中船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集集團、熔盛重工紛紛布局海工裝備市場。
然而,高調的振華重工、中集集團公布的2010年年報卻顯示,海工裝備市場沒有想象中美好。
3月23日中集集團公布的2010年年報顯示,公司海工業務營收為24.44億元,巨虧11.09億元。振華重工2010年年報顯示去年虧損近7億元,其中海工業務營業收入為25.91億元,毛利僅為2.52億元。但在2009年,振華重工海上重型裝備業務營業收入達到36億元,毛利率由2008年的22%沖高至31%。,而到了2010年其毛利率只有9.7%,與國際平均30%的水平相比明顯偏低。
兩大國企尷尬的業績,讓民企熔盛重工顯得頗為靚麗。2010年年報顯示,熔盛重工海工業務營業收入4.65億元,同比增長60.9%;毛利1.83億元,同比增長82.14%。
擴張路徑之異
關注海工裝備領域的民族證券分析師符彩霞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進入海工領域的公司有很多,但發展的路徑各不相同。
中集集團選擇了并購之路。2009年,中集集團并購煙臺來福士。去年2月,已經有半潛式鉆井平臺成功交付使用,而在其2010年訂單中半潛式鉆井平臺6艘,自升式鉆井平臺4艘,生活支持平臺1艘,特種海洋工程船舶4艘。
中集集團曾接受媒體公開采訪表示,煙臺來福士掌握了遠海鉆井平臺的核心技術,中集的目標是將海工業務做到年銷售200億元的水平,未來海洋工程將成為公司附加值最高的一項業務。
與中集集團不同,振華重工發展海工業務一開始就選擇了自行發展之道。2008年,振華集團在原總裁管彤賢的帶領下,正式進入海洋工程領域。2008年當年公司的固定資產總額增加51億元至115億元,當年公司公司負債率高達70.8%。
2009年4月,振華港機改名振華重工。與此同時,高調成立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中船集團原副總工程師胡安康離職,擔任振華重工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管彤賢還制定了一個龐大的海工計劃:2~3年內海工產品占公司總產值50%以上,相應板塊的營業收入突破40億美元;3~5年后,海工業務占到公司產值的80%以上。
不過,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打亂了振華重工原有的計劃。2009年年末,新總裁康學增走馬上任,原海工計劃似乎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公司在2010年年報中承認,近年來公司對基建投入較大,造成產能規模過大。公司海工和鋼構市場的規模貢獻和效益貢獻還沒有完全顯現,產能過剩壓力巨大;公司既定的風險還沒有降低到理想狀態,尤其是大項目風險和居高不下的資產負債率為代表的資金信貸風險依然困擾公司發展。
不過,即使有風險,競爭依然焦灼。2010年下半年,振華大股東中交股份終于按捺不住,以高出中集集團25%的溢價,以1.25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美國海上鉆井平臺設計和裝備商F&G全部股份。
業績不錯的熔盛重工,走出另外一條發展之路。
2004年2月,恒盛地產(原上海陽光集團)董事長張志熔跨行業進入重工行業,籌建江蘇熔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熔盛前身)。當年,曾一手創辦了上海外高橋船廠并任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陳強加入熔盛。其后,熔盛重工如一匹黑馬在市場中快速擴張,并進入海工業務。
核心技術人才之爭
民族證券分析師符彩霞認為,海洋工程被譽為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從事海洋工程裝備建造的廠商須具有完善的研發機構、完備的建造設施、豐富的建造經驗以及雄厚的資金實力。
國內海工配套設備70%依賴進口。海工裝備巨大的市場需求,引發國內眾多企業進入行業,更引發對高技術人才的爭奪。《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比多家知名船舶、重工公司多年年報發現,一些國有企業核心技術人才流動較大,一些核心技術人才流向民營企業。
原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強就是典型的一例。為何他突然加入熔盛重工?熔盛重工招股說明書稱,陳強與張志熔有“致力于復興中國造船工業”的共同目標。而熔盛提供的薪資和股權或許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從招股書看,張志熔向陳強轉讓了價值2.366億元的5萬股熔盛重工股份。2010年年報顯示,陳強持有熔盛集團1.96億股,占總股本的2.8%,市值11.8億元港元。而他曾供職的外高橋造船公司母公司中國船舶的總經理聶成根2010年年薪為140萬元。
從2010年年報中可以看出,熔盛的管理團隊中,有不少是陳強在上海外高橋時期的老部下,如熔盛高管中的陳文君、陳國榮等都曾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任中層管理干部。
高價“挖”來的團隊,快速為熔盛帶來了利潤。2006年,熔盛便拿到了首批6艘冰區加強型散貨船的建造合同,船東是挪威Frontline公司旗下的金海洋船運公司。陳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Frontline是自己在上海外高橋時期的老客戶。
據報道,中遠船務自2007年進軍海工業務后,為了解決技術瓶頸,中遠船務總經理王興如數次趕赴新加坡,高薪請來了數十位海歸專家。中遠船務海工總部總經理徐良珩是中遠船務從新加坡高薪聘來的海工專家之一,靠著他的業務關系,不斷獲得海外訂單。
而振華重工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胡安康的突然離職,則引發了業內震動。胡安康博士是船舶與海洋工程方面的專家,振華重工2010年年報顯示,海工研究院院長胡安康離任,其變動原因為“辭職”。其后,她跳槽至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哈爾并工程大學官網介紹她身份時,多了一個職位,為“中集集團海洋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
昨日,中集集團董事會秘書于玉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胡安康博士確實在中集集團任職,具體職位不便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