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約占全球能源消費的40%,在全球經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各國都在為石油而積極布局。為應對潛在石油危機,為保證中國石油安全,我們必須將石油安全置于國家戰略層面考慮,盡快建立全方位國家石油安全保障的戰略體系迫在眉睫。
中東北非地區占全球石油儲量的57%和全球石油出口量的70%。從資源的稀缺性上講,在可預見的10年到20年間還找不到石油的替代品,而人類的需求卻在不斷上升,這種矛盾將導致原油價格節節攀升。
從需求規模上看,我國的石油需求增速領先于其他新興市場以及世界其他地區。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對石油需求大幅增加。2010年全年石油消費量達到4.55億噸,較上年增長11.4%,需求依然強勁。
從石油進口依存度上看,從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原油對外依存度逐步提高,到2006年突破45%,2007年為47%,2008年為49%。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原油產量1.89億噸,凈進口原油1.99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約為51.3%。2010年原油對外依存度更是超過了55%。作為一個經濟規模還在增強的新興大國,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還將不斷上升。
從石油溢價看,目前我國每年有1萬億元用在石油進口上。測算表明,油價上漲10%,將會帶來1000多億元的龐大開支。
因此,未來石油供給和價格波動的沖擊,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對于石油需求量大、依賴程度深、進口依存度高的國家,這種挑戰就更為嚴峻。它不僅會導致嚴重的輸入性通脹,也將對中國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中國必須盡快制定保障石油安全的國家戰略,把石油風險管理提上國家戰略性議程。
首先是保障石油供給。“手中有油,心中不慌”,建立和完善國家石油戰略儲備是應對國際石油市場突發事件、減少國家能源安全隱患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在浙江、山東、遼寧建立了4個石油儲備基地,但即使這首批四大石油儲備基地全部啟用,再加上石油系統內部21天進口量的商用石油儲備能力,也僅能形成30余天的戰略石油儲備。因此,加快我國大型石油儲備庫建設已刻不容緩。
石油危機最大的啟示就是要改變對單一能源依賴的脆弱性。積極發展可替代能源,有序發展煤炭,穩步發展石油,加快發展天然氣,積極有序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渠道提高國內能源的供應能力,減少對碳基能源的過度依賴。
加快海洋石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我國海洋資源極為豐富,2005年第三次石油資源評價初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石油資源量為1070多億噸,其中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噸,占總量的22.9%;天然氣資源量為54.54萬億立方米,其中海洋為15.79萬億立方米,占29%。這兩個數字分別是2008年我國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的126倍和184倍。可探討成立國家海洋石油勘探基金,從目前市場規模測算,國家海洋石油勘探基金大約需要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國家基金應主要作為種子基金投入新建油氣田的海洋油氣開采。
盡快建立專門支持石油儲備和石油投資的儲備銀行。根據測算,2010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約為2.9億至3 億噸;2020年估計為3.8億至4億噸。如今,石油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為22%左右。國際能源署(IEA)預測顯示,2001年至2030年我國石油領域的投資需要2.3萬億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銀行,很難從根本上滿足資金的需求,必須建立專門支持石油產業的投資和能源儲備銀行。政府可以協調外匯儲備機構、石油企業、銀行、投資基金等,設計一系列約束與激勵制度,鼓勵和支持石油企業或金融機構出資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銀行。
最后,建立一個有別于布倫特原油和美國WTI原油定價體系的相對獨立的石油定價體系成為當務之急。中國必須壯大在石油市場的定價能力,可以在借鑒國際石油貿易市場的多層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多元化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國內實貨交易市場,有步驟地推進紙貨市場的建設,形成現貨、遠期、期貨為重點的多層次與開放性的市場體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未來可以將外匯儲備與能源儲備結合起來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儲備與更靈活的石油金融產品結合起來,在金融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原油的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