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油氣管道中國境內段建設照片
這條西亞直通中國的油氣大動脈,可以采用油氣管道并行敷設、吸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并向周邊油氣需求國分輸、引進重質油等辦法。
■文/本刊記者 呂榮潔
應該看到,伊拉克政府復蘇油氣產量的計劃,雙方有著共同的利益,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油氣田和管道建設運營方面的經驗等有利時機,使得中國具備了與伊拉克開展新的合作領域——油氣管道的條件。
隨著中國進口原油比重的不斷增長,從我國原油重要進口地區——中東建立一條連接西亞和中國的陸上油氣“絲綢之路”,應該被提上議事日程。“既可以減少經由霍爾木茲海峽的水路迂回運輸里程,又可避免海峽地區各種沖突造成的風險,實現中國與海灣的油氣安全連接和經濟緊密對接。”中國石油海外規劃研究中心海外管道研究所所長梁江說。
新絲綢之路
公元13世紀以前,連接中東和亞洲的絲綢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通道。之后,海上通道的興起,商人們轉而將目光投向歐洲和美洲。經過700年歲月變遷,如今貿易和投資再度開始在這些地區之間流動。曾經繁榮過千余年的絲綢之路如今又一次熱鬧了起來。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新一代的商人又開始自發地在這條古道上交易最新的物品。
“新絲綢之路”很大程度上是中印經濟增長和石油價格高漲的混合產物。中國和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個石油豐富的成員國———沙特、巴林、阿曼、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酋有大把的錢。更重要的是,中國和印度能源需求將保證海灣合作委員會地區(等同于世界第十六大經濟體)繼續增長。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從波斯灣進口的石油將是美國的三倍。
“新絲綢之路”的重要商隊貿易站是地區經濟的新星:迪拜、北京、孟買、清奈、東京、多哈、吉隆坡、新加坡、香港、利雅得、上海、阿布扎比。舊“絲綢之路”的文明中心如波斯(伊朗)、累范特(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和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已經落后。
根據微觀經濟學原理,以能源中煤炭和石油這兩種單個經濟單位作為研究對象。單純從成本來看,不難發現煤炭開采和運輸成本應遠高于石油開采和運輸成本;另一方面,按能量的熱值比較,國際油氣價格高于煤炭價格,在中國這種價差在十倍以上,國際油價明顯偏離其使用價值。如果這種現象長期持續下去,將嚴重阻礙油氣資源缺乏的世界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也不利于全世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氣污染的環境保護行動。
充分認識市場決定價格的經濟規律,調整油氣長輸管道的經濟評價方法,盡快實施打通新的油氣“絲綢之路”。包括中國在內的沿線國家共同建設西亞油氣通道,采用有力武器取得一部分油氣定價權力,從而大大改善中國及世界的能源供需結構,促進全球經濟全面復蘇。
跨國管道建設能力
在中俄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等大型管道工程成功實施后,中國油氣管道技術水平不斷得到提升,新建管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在蘇丹、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我國也在當地的管道運輸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經過近二十年的海外石油作業經驗積累,特別是有了非洲蘇丹地區原油外輸管道和中亞地區的油氣長輸管道的建設和運營經驗后,我國油企已具有較強抵御海外政治、安全、投資風險的能力。”梁江說。
回首過去5年 ,隨著與中亞地區油氣合作的不斷深入,油氣勘探、開發、管輸、煉油、銷售、工程技術服務和物資裝備出口等上中下游一體化產業鏈日臻完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2月14日,中、土、哈、烏四國元首齊聚阿姆河畔,共同開啟中亞天然氣管道閥門,奔騰而來的“氣龍”與國內的西氣東輸二線緊緊相連,交織成一曲歡暢和諧的“藍金”之歌。作為我國第一個跨國天然氣能源通道,中亞管道沿線共涉及土、烏、哈、中四個國家和上下游六家相關法律實體公司,政治、商務、技術環境復雜。
中國第一條長距離跨國輸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建設將里海大陸架同中國西部地區連接起來,首開兩國共同建設、共同管理之先河,為中國石油管道建設著上了濃重的一筆。2010年中哈原油管道實現輸油1009.85萬噸,成為我國第一條陸上從境外進口原油的千萬噸級管道。
好戲開場,精彩不斷。在原有管道的基礎之上,亞洲地區也在謀劃彼此之間新的油氣通道。2010年12月11日,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四國石油部長在土庫曼斯坦首都簽署四國天然氣管道項目框架協議。這是一條改變資源國和消費國地緣政治生態的天然氣管道,全長1735公里,地跨南亞和中亞兩個地緣政治敏感地區。協議的簽訂將對世界能源供求和戰略格局產生很大影響,更為我國加速打通油氣“絲綢之路”、建設西亞油氣通道,提供了決策的信心。如果連長久不睦的巴基斯坦、印度之間都能放下成見建設大型油氣管道,那么我國修建一條經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到中國的管道更應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