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石油輸出國組織——
歐佩克在當天的部長級會議后宣布,12個成員國一致決定將2012年上半年石油產出上限提高至每天3000萬桶水平,這是該組織3年來首次上調產額上限。消息傳出,當天紐約商品交易所1月交貨
原油期貨價格暴跌5.18%,報收于每桶94.95美元;倫敦北海
布倫特1月交貨原油期貨價格也下跌4.4%,收于每桶104.68美元。15日,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與本報記者連線時認為,歐佩克增產的消息對穩定
油價具有積極意義,能有效改變全球能源供需失衡局面。但投資者應密切關注敘利亞、伊朗問題,如果中東再次爆發危機,油價上漲至150美元并非沒有可能。
市場交易員普遍認為,每天3000萬桶生產量基本與當前歐佩克的產出水平吻合,將有效提高全球石
油庫存。國際能源署也對歐佩克的決議表示歡迎,稱歐佩克提高石油產量上限的決定是明智的。不過,也有分析指出,在當前歐洲債務危機前途迷茫、市場信心脆弱之時,歐佩克的增產決定對油價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2011年6月舉行的歐佩克部長級會議因宣布維持2880萬桶的日產量不變,令市場大失所望,
國際油價隨即大漲。在6月會議之后,盡管沙特阿拉伯聯合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單方面做出增產決定,但在利比亞國內動亂以及全球經濟低迷預期的影響下,深受地緣政治影響和發達國家經濟狀況左右的
原油價格,仍在9月和10月上演了過山車行情。
“鑒于6月會議令人失望的結果,此次會議關乎下一年度原油市場的前景,因而備受全球投資者的關注。”潘向東表示,從本次會議成果看,將2880萬桶日產量提高至3000萬桶水平,歐佩克沒有讓市場失望。然而,另一個大問題隨即浮出水面:根據協議,3000萬桶的日產量已將利比亞石油產量包括在內,且未將伊拉克納入歐佩克石油生產配額體系中。于是有分析認為,利比亞石油產量比預期的恢復速度要快,而伊拉克石油產量預計也將增加,屆時市場供應將持續增加。而從需求方面考慮,在歐元區經濟步入嚴冬、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甚樂觀的局面下,原油需求也將有所萎縮。12月13日,歐佩克和國際能源署均下調了2012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的預期數據。而德意志銀行的報告顯示,GDP每下降1個百分點,原油需求也隨之下降1個百分點。國際能源署也稱,2012年全球GDP增長若在3%以下,則原油需求量增長值將下降至60萬桶/日,而這一數據在2011年預測為120萬桶/日。
不過,潘向東認為,在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的大趨勢下,原油價格雖不可能走出獨立行情,但深受地緣政治影響的油價仍面臨不穩定因素。由于中東地區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44%左右,不管是此前利比亞動亂,還是如今的伊朗危機,中東局勢的一舉一動都深深牽動著國際油價走勢。從目前看,伊朗局勢惡化可能性很大。伊朗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國,其石油出口占世界石油總出口超過5%,如果美伊開戰使得石油危機爆發,那么石油價格很有可能會漲至每桶150美元。國際能源署也警告稱,全球原油市場的重大供應風險猶存,敘利亞、也門與蘇丹局勢緊張以及
伊朗石油出口禁令,都“可能對油價產生向上影響”。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