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科技
■規劃編制歷時兩年半,是國家能源局成立三年來發布的首部規劃,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能源科技規劃
■規劃提出建立重大技術研究、重大技術裝備、重大示范工程及技術創新平臺的“四位一體”國家能源科技創新體系
■規劃確定19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及其技術路線圖,規劃了37項重大技術研究、24項重大技術裝備、34項重大示范工程和36個技術創新平臺
日前,國家能源局組織編制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已于日前正式發布。這是國家能源局成立三年來發布的第一部規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能源科技規劃。據介紹,《規劃》由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組織局內各專業司及能源領域200多名專家,歷時兩年半完成。
涵蓋煤電油氣新能源領域
《規劃》按照能源生產與供應產業鏈中技術的相近和相關性,劃分了4個重點技術領域:勘探與開采技術、加工與轉化技術、發電與輸配電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將已具備一定基礎并在“十二五”期間能夠實現產業化的重大科技工作作為主要任務,在上述領域中確定了19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制定了實現發展目標的技術路線圖。針對重大專項中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規劃了37項重大技術研究、24項重大技術裝備、34項重大示范工程和36個技術創新平臺。
其中,在勘探與開采技術領域中,確定煤炭資源與地質保障、煤炭開采、煤層氣開發、油氣資源勘探和油氣資源高效開發等5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規劃了10項重大技術研究、6項重大技術裝備、7項重大示范工程和6個技術創新平臺。目標是到2015年,要使巖性地層油氣藏目的層識別厚度小于10m,煤層氣產量達到210億立方米,形成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及配套裝備,井下超前探測距離達到200m等。
在加工與轉化技術領域,確定煤炭加工與轉化、石油高效與清潔轉化、天然氣與煤層氣加工利用和先進油氣輸運技術等4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其中規劃7項重大技術研究、4項重大技術裝備、5項重大示范工程和6個技術創新平臺。2015年的目標是,突破超重和超劣質原油加工關鍵技術,自主開發煤炭液化、氣化、煤基多聯產集成技術,特殊氣質天然氣、煤制氣以及生物質制氣的凈化技術等。
在發電與輸配電技術領域,確定火力發電技術、水力發電技術、大容量、遠距離輸電技術、間歇式電源并網及儲能技術和智能化電網技術等5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其中,規劃7項重大技術研究、7項重大技術裝備、10項重大示范工程和13個技術創新平臺。2015年的目標是,突破700℃超超臨界機組、400兆瓦 IGCC機組關鍵技術,實現重型燃氣輪機和微小型燃氣輪機的國產化,掌握1000兆瓦級混流式水電機組設計和制造關鍵技術,實現大容量、遠距離高電壓輸電關鍵技術和裝備的完全自主化,在智能電網、間歇式電源的接入和大規模儲能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等。
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確定先進核能發電技術、大型風力發電技術、高效大規模太陽能發電技術、大規模多能源互補發電技術和生物質能的高效利用技術等5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其中,規劃13項重大技術研究、7項重大技術裝備、12項重大示范工程和11個技術創新平臺。到2015年,將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堆型及相關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并在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商業運行、快堆核電站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掌握6—10兆瓦風電機組整機及關鍵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實現太陽能電池低成本、大規模的產業化應用,開發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生產乙醇、丁醇等液體燃料及適應多種非糧原料的先進生物燃料產業化關鍵技術等。
《規劃》同時部署了未來10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前沿科技項目,如700℃超超臨界機組、高溫高強度材料、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示范工程、大規模儲能等。對于難以在2020年之前實現商業化應用的前瞻性技術及其基礎研究工作,如核聚變、天然氣水合物等,由于已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得到體現,《規劃》沒有涉及。
“四位一體”保障規劃“落地”
據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負責人介紹,《規劃》提出了建立“四位一體”國家能源科技創新體系的構想,即通過重大技術研究、重大技術裝備、重大示范工程及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建立保障體制機制、完善立法和標準體系,以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根據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的通知》,《規劃》將通過各地能源主管部門、科研機構和能源企業等共同落實完成。各地能源主管部門按照《規劃》提出的“十二五”重大能源試點示范內容,配合選擇和確定能源技術與裝備示范的依托工程,推進相關示范工程建設。國家能源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依托能源示范工程,開展能源技術創新和裝備研發,落實技術創新任務。能源企業則發揮在能源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加大自主創新投入,提升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和自主品牌重大裝備的比例。
《規劃》指出,行業主管部門要在規劃布局和重大能源項目核準中,結合《規劃》確定重大能源試點示范項目,優先核準自主創新和裝備國產化方案完善的重大示范項目,并制定相應措施和辦法。同時制定專項研究計劃,在政府加強引導的同時,調動和鼓勵企業、社會加大對能源科技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推動技術成果產業化;加快現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形成統一完整的能源技術與裝備標準體系,組織建立和完善標準、檢測、認證和質量監督組織體系。此外,在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上,要引進和培養一批技術帶頭人和科技管理專家,造就能源技術各領域的領軍人才。在國際合作中,實施“走出去”戰略,深化國際能源科技交流與合作。
用科技解決資源環境約束
《規劃》指出,“十二五”我國能源科技的發展將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安全、高效、低碳”的要求,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著力點,按照“提效優先”的原則規劃能源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用無限的科技潛力解決有限的資源環境約束,滿足能源可持續發展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要求”。根據《規劃》,“十二五”我國將在能源勘探與開采、加工與轉化、發電與輸配電和新能源領域所需要的關鍵技術與裝備上實現自主化,部分技術和裝備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介紹,近些年來我國能源科技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在能源各領域內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在技術創新、裝備國產化和科研成果產業化方面都有較大進步。如煤炭綜采技術、選煤技術、煤炭直接液化技術均實現國產化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鉆井技術、鉆井裝備、主要煉油技術等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00萬千瓦直接空冷技術、25萬千瓦級IGCC機組氣化技術等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實驗快堆實現并網發電、6兆瓦風電機組下線、500千瓦光伏并網逆變器研制成功等,證明我國的能源科技裝備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但另一方面,能源科技的一些核心技術仍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一些主要關鍵技術和設備依賴國外,在能源安全、高效與清潔開發利用等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如高溫材料技術沒突破,燃氣輪機技術落后于人,超導輸電、靈活交流輸電等技術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三代核電的關鍵設備也尚未實現國產化,風電控制系統、軸承等關鍵部件依賴進口……由于能源技術相對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環保壓力大,如果不切實提升能源科技裝備水平,能源安全問題將對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規劃》的發布實施,將對我國“十二五”、乃至“十三五”能源科技裝備的發展起到統領和提振的作用。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