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兩桶油”話題未息

    [加入收藏][字號: ] [時間:2012-01-04  來源:中國能源網  關注度:0]
    摘要: 歲末年終,又到央企財務決算時刻。    在12月19日召開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王勇透露,由于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倒掛,導致企業煉油和天然氣進口業務繼續大幅度虧損。   如果按照這一口徑和過去的慣例,中石油集團和中石...

        歲末年終,又到央企財務決算時刻。 

      在12月19日召開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王勇透露,由于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倒掛,導致企業煉油和天然氣進口業務繼續大幅度虧損。

      如果按照這一口徑和過去的慣例,中石油集團和中石化集團(以下并稱“兩桶油”)繼續獲得補貼,應不屬意外。

      “兩桶油”虧損多少?要想有一筆各方都能接受、分歧不大的明細賬,且不至于引起較大的爭議,可能并不容易。

      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數據顯示:2011年1~9月,國內煉油行業凈虧損11.7億元;中石油(601857.SH)、中石化(600028.SH)三季報披露顯示,前三季度煉油業務虧損合計661.49億元。

      兩項數據簡單合并后,就得出一個驚人的數字:“兩桶油”之外的石油煉制企業,在2011年前9個月中賺了649.79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兩桶油”占據了國內總煉油能力的七成左右。

      “巨虧”多少? 

      10月28日,中石油、中石化聯袂亮出了前三季度的報表:前三季度,中石油盈利1034.37億元,中石化凈賺599.60億元,合計1633.97億元,占到了2304家上市公司總利潤的一成多。

      數據顯示,“兩桶油”煉油板塊再度出現虧損:前三季度中石油煉油業務虧損415.39億元;中石化煉油業務虧損246.10億元,兩家合計虧損661.49億元。

      “煉油虧損是政策性的,非市場決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鄧郁松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滯后,國內與國際油價不完全接軌造成價格倒掛是虧損的主因。

      而11月25日,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發布的《9月份石化產業經濟效益增速平穩》報告說,9月當月,煉油行業扭虧為盈,實現利潤約4億元;1~9月份,煉油行業受全年原油價格整體高位運行影響,凈虧損11.7億元。

      在中國煉化市場,“兩桶油”占據著較大份額。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石化煉油能力為2.3億噸,中石油約為1.8億噸,全部地方煉化企業產能之和為1.7億噸。“兩桶油”占據了全國總煉能的七成左右。

      如果依據“兩桶油”的報表和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發布的數據進行簡單合并計算,意味著,“兩桶油”之外的石油煉制企業前9個月賺了649.79億元。

      “地煉規模小,產能分散。中石油、中石化煉廠規模一般在千萬噸以上,地煉只有幾百萬噸,處在淘汰邊緣,不可能有600多億元的盈利。”地煉企業較多的山東省油區工作辦公室一名干部說。

      “對比往年,2011年的煉油市場形勢還算可以。各個企業實際成本、煉油設備不一樣,利潤率有多高不好講;但中石油、中石化不至于盈利水平還不如民營企業吧。”山東利津森化化工有限公司經理王化芹表示。

      來自國家發改委官網的消息說,2011年5月份煉油行業由盈利轉為虧損,6月份虧損額為年內新高,7、8月份虧損有所緩解,9月份煉油業再度實現盈利。

      “統計口徑” 

      面對外界對三季報數字的質疑,中石化立即做出回應。中石化新聞發言人黃文生稱其“經過國際審計畢馬威公司進行審計,我們國內會計組織跟國際會計組織都已接軌”。

      黃文生認為,煉油板塊業績不佳,很重要的原因來自成本問題。中石化82%的原油來自公司外部,原油按照國際價格購入,而成品油銷售對象大部分在國內。成品油銷售收入減去煉油成本后,每噸虧3.81元。

      這個說法,沒有完全打消外界的疑慮。質疑者用簡單的類比方式提出問題:地方煉廠的原料成本更高,而他們為什么沒虧損?

      在現有石油流通管理體制下,民企被限制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且沒有原油進口權。地方煉廠獲取油源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兩大石油公司配產的原油,目前是每年179萬噸;二是收購的油田散油,主要是一些邊角料和油販子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取的原油;第三種是從國外進口燃料油——這是地煉最主要的原料來源。

      “燃料油,就是原油渣子。原油蒸餾加工后,留下的還含油的殘余物,主要做發電、鍋爐燃料用。因已拔過一道,燃料油跟原油比,出油率差遠了。”王化芹介紹說。

      不僅如此,其實燃料油進口價格還高于原油。王化芹舉例,山東地煉大量進口的俄羅斯M100燃料油,目前運到價為每噸6400元;而勝利油田11月份原油報價是每噸5800元,兩者相差600元。

      油源品質差、成本價格高,地煉企業的盈利從何而來?

      卓創資訊原油及燃料油組主管呂斌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國內、國際油價倒掛下,單純煉油是會虧損;但下游深加工的化工產品是可以賺錢的。一般的主流煉廠,成品油和下游化工產品比例大概是3:2,也就是說,一噸原油的產品60%是汽柴油、40%是化工產品。煉油的虧損,可以由化工產品的盈利來彌補。”

      在這個行業,呂斌有著6年的工作經驗。他說,2010年地煉大部分時間在虧損,但2011年形勢很好,山東地煉企業的開工率增加了5%~40%,“地煉通過延長產品鏈、對煉油產品深加工,整體算賬可以保障盈利,2011年的盈利比上年高”。

      反過來細究“兩桶油”的財報,可以發現:其財報中的煉油,未包括化工、銷售部分。

      這樣,“煉油巨虧”,是統計口徑的選取角度,計算的只是煉油環節的業務。

      以中石化三季報為例。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編制的報表中顯示,三季度中石化煉油虧損246.10億元,但是化工盈利227.51億元,營銷及分銷盈利319.58億元。

      “虧錢還是賺錢,看你的賬怎么算。否則地煉怎么活?”前述山東省油區工作辦公室干部說,對“兩桶油”這樣的全產業鏈巨頭,其中一環的虧損數據,還不足以反映全貌。

      全產業鏈視角下的盈利 

      2011年三季報顯示,中石油前三季度共生產油氣當量產量9.593億桶,同比增長5.1%;其中海外油氣當量產量0.929億桶,同比增長22.6%。前三季度勘探與生產板塊共實現經營利潤1607.91億元,同比增40.4%。

      如果從全產業鏈的角度看,上游業務的巨額利潤,不僅可以抵消煉油業務400多億元的虧損,還能確保中石油超過千億的盈利。

      按照石油產業鏈條,“兩桶油”大致區分為上游的勘探、開發板塊,中游的煉油、化工板塊,下游的銷售、服務板塊等。煉油環節的利潤,可以簡單計算為“煉油產品的銷售收入,減去對上游原料的購買成本,再扣除加工成本、稅費等”。

      其中的原料成本價格,對煉油利潤大小至關重要。

      “兩桶油”上游板塊生產的油氣,大多供應給了中游的煉化企業做原料。原料供應價格高低,調配著上下游板塊的盈利水平:上游企業供應給煉化企業的原油價格高,則上游企業暴利、煉化企業虧損;上游企業供應給煉化企業的原油價格降低,則上游企業利潤減少、煉化企業盈利增多。

      “兩大石油公司的做法,是有一個原油供應的內部結算價。各個油田的油品不一樣,價也不一樣。中石油供應給中石化的原油,也是按照這個價格走。”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信息資源開發中心某專家告訴記者。

      以大慶油田為例,其掛靠油種為印尼的辛塔油價。基準價的計算方式是,以辛塔原油上個月26日到當月25日為時段的現貨均價,作為下個月大慶油結算價的基準價。在基準價基礎上,換算桶噸比、匯率并加上貼水,就得到了國內原油不含稅的結算價。

      結算價掛靠國際油價,并不能真實反映國內油氣開采的成本。事實上,“兩桶油”在國內的油氣開采成本要低于這個價格。

      “國家對國有石油企業的石油資源與土地投入,基本上仍延續著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辦法,低價甚至免費供給。三大石油公司原來占有的油氣資源是國家無償劃撥的;近年來新增的油氣資源雖然要付相當的費用,但費用低于國內市場合理定價、更低于國際石油公司的支付價格。”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杰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這部分國內資源,在幾大國有石油公司所加工的原料來源中,所占比例不至于可以忽略不計。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為55.2%。這說明,中國自產原油占到約44%。根據國家能源局2011年初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自產原油總量為2.03億噸。

      這約2億噸國產原油,通過內部結算價的方法賣出的是國際價格,其利潤體現在上游勘探、開發板塊;對煉油企業而言,其購進的原油雖是國產,卻是國際油價,生產出來的成品油價格又因價格管制,不完全與國際接軌,存在“高價進、低價出”現象,煉油環節的虧損在所難免。

      而原國家計委1998年出臺的《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中規定,“兩桶油”內部油田和煉廠之間購銷的原油價格,由集團公司自主制定,“購銷雙方協商的基本原則是,國內陸上油田運達煉廠的成本與進口原油到廠成本基本相當”。

      尋求“完整的改革” 

      國資委發布的央企2010年“成績單”上,中石油以1241.8億元凈利潤,在120家央企中居第一,中石化以721.2億元盈利位居第四。

      “兩桶油”也一再獲得政策補貼:中石油2010年獲財政補貼15.99億元,中石化獲3.21億元。

      查閱“兩桶油”昔日年報,此前也有過補貼:2006年、2007年,中石化分別獲得50億元和123億元補貼;2008年,補貼中石化503億元、中石油157億元。

      有社會人士認為,這是“兩桶油”以煉油板塊虧損來謀求財政補貼。作為兩家上中下游一體化企業,從全行業、全產業鏈看,“兩桶油”的盈利明顯且不低于社會平均利潤率。

      陳永杰說,“如果一個公司只從事石油加工生產,出現虧損屬于政策性虧損,有理由呼吁國家要么進行虧損補貼,要么提高成品油價格;如果一個公司從事上中下游全行業業務,各個環節總體盈利,且盈利率還不低,就沒有理由要求國家對虧損環節進行補貼”。

      對此,鄧郁松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政府之所以對“兩桶油”給予財政補貼,是因為虧損原因在于國內的成品油定價政策,“中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當國際油價高漲時國內油價常常調整不到位,即使是調整也常常滯后于國際油價,兩大石油公司的煉油業務由此而出現了虧損”。

      中國石化工業協會產業發展部主任王孝峰認為,“兩桶油”煉油出現虧損,主要是由于進口原油價格比較高,按理說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也需要相應上漲。“但是,由于國內通脹壓力,國企有著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因此管控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不上漲,以避免油價上漲傳導到國民經濟的其他產業,影響宏觀調控的效果”。

      “非市場造成的政策性虧損,就用政策性補貼來彌補。”鄧郁松說,給予兩大石油公司適當的財政補貼,有利于發揮其積極性,在國際、國內油價倒掛時保持較高開工率以滿足國內成品油市場需求。 “國企也是企業,有著盈利的要求。長期讓其承擔政策性虧損也不現實。財政補貼只是臨時性的措施,不是制度化的。”王孝峰說,“但這種做法有一定的改進空間”。

      鄧郁松也認為現有的制度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應培育出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在他看來,目前的油價管理體制,實際是一種“雙軌制”,這是一種不正常的非可持續狀況——原油價格實現了國際化,成品油定價機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還是管控價格。

      采訪中,不少專家亦認為,給予“兩桶油”煉油業務一定的財政補貼,的確也有一定合理性。

      “當下最緊要的,是應改進油價國際接軌機制,推進石油管理配套改革。”陳永杰說,“應改進單純對煉油環節虧損進行財政補貼的辦法,即使煉油環節虧損,只要石油企業的上中下游不虧損、全產業鏈不虧損,就不要對石油企業進行財政補貼。此外,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征收石油特別收益金(暴利稅),適當提高現行征收標準,減少石油企業采掘環節的暴利”。

      “石油價格與國際接軌,走市場化道路,改革方向是對的。但如果石油行業整個管理體制不改革,只推進石油定價單項改革,就不是完整的改革。”陳永杰說。 [復制 收藏
    ]
    關于我們 | 會員服務 | 電子樣本 | 郵件營銷 | 網站地圖 | 誠聘英才 | 意見反饋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網 版權所有 京ICP證080561號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人与狗精品AA毛片|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91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人妻偷人精品成人AV|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国产日韩高清三级精品人成|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精品视频分类一区| 久久99久久99小草精品免视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三级| 日韩动漫av在线播放一区|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 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999|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男|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日韩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香蕉v区|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水蜜桃精品一二三|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