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最大的運輸公司”?
10萬公里——比現有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7.4萬公里更長——這是
中石油集團到2015年預計運營的油氣管道總長度。這個數字從某種程度上,讓中石油成為中國“最大的運輸公司”。
與高速公路相比,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的運營難度大得多:從荒無人煙的沙漠,到人口密集的鬧市,都有油氣管道。
而比起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管道中的石油、天然氣處于“無人駕駛”的狀態。
與此同時,隨著油氣供需的同步增長,管道的運營網絡會越來越密集,同一區域內可能會同時出現多條管道。
那么,原有的管線運營模式將有可能導致“管理戰線”越拉越長,一個區域的管道還有可能出現“多頭管理”;在此情況下,調整管道管理體制成了中石油必然的選擇。
業內人士分析說,在油氣管道發展初期,中石油一個部門就包干了全產業鏈;管道建設初具規模后,中石油就實行了建設和運營的分離;如今,又將進行從按線管理到按區域管理的調整;未來,中石油有可能還將進行管道運營和油氣銷售的完全分離。
從按線管理到按區域管理
中石油規劃總院海外管道所副所長寇忠給出了一組數字,“
十一五”期間,中石油建設的油氣管道長度為2.7萬公里,超過了其過去42年的建設總里程;“
十二五”期間,建設長度還將再翻一番達到5.4萬公里,其中天然氣管道有3萬公里。
為適應油氣管道業務的快速發展,中石油集團日前宣布對油氣管道管理體制進行調整,由按線管理調整為按區域管理,將以油或以氣為主的管道運營公司逐步建成輸送介質多元化、管理區域化的綜合性管道運營公司。
此次調整首要工作則是調整專業分工,增設西南管道分公司,形成以管道分公司、
西氣東輸管道分公司、西部管道分公司、西南管道分公司和北京天然氣管道公司5個綜合性運營公司為主,西南油氣田公司為補充的“5+1”國內管道運營管理體系;同時,要重劃管理范圍,實行區域化管理,優化二級運營機構設置,原則上“一省一機構”。
對于這一改革的意義,中石油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蔣潔敏表示,此次調整有利于優化管道業務整體布局和區域管理、提升管道運營服務保障能力、合理配置資源和提升管理效率。他說,此次調整也是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完善集約化專業化一體化體制架構的重要舉措。
中石油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此次調整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新的模式將改變條線管理混亂的局面,但是調整的涉及面頗廣,各方面關系理順不容易,整合到位可能還要一段時間,一些具體的改革方案未來會陸續出臺。
“目前中石油運營的管道都已實現聯網,并且天然氣市場的發展也更快了,對管道進行分區域的管理適應了市場新的發展狀況。”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分析說,區域化管理對實現天然氣市場的區域平衡有利,但是,對于原油和
成品油管道來說,由于其運輸介質差別較大,區域化管理的難度也更大,改革還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涉及全產業鏈的改革
油氣管道不是一日建成的,此次調整實際上并不是中石油對管道管理體制做出的第一次改革。
中石油的第一條天然氣長輸管道是1992年動工的陜京一線。據參加陜京一線建設的中石油內部人士回憶,當時建設時十分謹慎,建設的管徑只有660毫米(如今數字基本都超過1000毫米)。1997年10月完工后就立即發現管道不夠用,天然氣供不應求,從此各地就開始陸續開建更多的天然氣長輸管道。
中石油的油氣管道真正大發展是從“十一五”時期開始的,管道管理體制改革則是從當時拉開帷幕的。
2005年以前,油氣管道大多屬于建設過程中,天然氣實行的是計劃價和政府指導價并存的“雙軌制”,2005年以后,油氣管道建設初具規模,天然氣定價機制也改為統一的政府指導價。在此期間,北京油氣調控中心、管道建設項目經理部相繼于2006年和2007年在中石油系統內成立,實現了管道建設和運營的分離;2007年底,中石油旗下的管道局將油氣業務管理權移交到管道公司,標志著中石油開始啟動管道業務的重組。
“此次調整與此前的重組屬于不同層面的改革。”劉毅軍說,此前的多次調整都是在管道建設運營這個層面的改革,此次改革是涉及到整個天然氣上下游全產業鏈的改革,不光是管道的建設和運營,還涉及到了上游開發和終端銷售格局的調整。未來,當天然氣市場發展進一步成熟后,監管部門還應該要求企業將管道運輸和油氣銷售完全分離,更好地規范管道運輸管理。
其實,不難看出管道體制的改革與天然氣價格的改革有密切的關聯度。中石油此次調整管道管理體制也是在新一輪價格改革下的選擇。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日前表示,2012年將出臺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方案,這釋放了明確的改革信號。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段兆芳博士則預計,未來中國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將逐步向競爭性的市場定價方式過渡。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