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實行了十年的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在國有油企頻用非市場手段的擠壓下早已形同虛設。全國工商聯昨日遞交給全國“兩會”的提案指出,在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攀高至56.4的情況下,應當放松原油的進口限制和使用限制,允許部分通過非國營貿易進口的原油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允許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地方煉油企業進口自用原油。
據全國工商聯介紹,我國對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限制是每年度由商務部下達進口允許量以及只能進口燃料油的品種限定;而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企業具有成品油國營貿易進口渠道,沒有數量限制。然而,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企業近幾年紛紛采取原油和燃料油配比搭售方式,向地方煉化企業提供原油和銷售燃料油,占據燃料油銷售市場,造成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形同虛設,并以原油資源換市場的手段,進一步強化其對油源的絕對控制。
全國工商聯提供的數據顯示,中石化配給原油和燃料油比例2011年、2012年分別為1:3 和1:2,中海油配給比例為1:1。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綜合管理部部長林凌告訴記者,民營石油企業即使獲得原油進口經營資質和進口配額,也很難單獨進口石油。根據我國現行政策,中石油、中石化系統外的企業若進口原油,必須持有兩大集團出具的“排產”(安排生產)證明,海關才放行,鐵路部門才安排運輸計劃。在高度壟斷的貿易體制下,民營油企手中的進口原油配額,只是可以用來轉手賣給中石油或中石化,賺取差價而已。
除了民企的市場份額被壓榨,在全國工商聯看來,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形同虛設,更使得進口成品油對國內成品油市場的補充作用難以得到真正發揮。全國工商聯建議,應取消對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進口燃料油的審批限制,允許具有成品油進口資格的民營企業在配額內自行進口包括汽油、柴油在內的一切成品油。同時完善各地石油交易中心,建立活躍的成品油流通市場,保障成品油市場供應。
此外,針對非國企僅占成品油兩成零售市場和一成批發市場份額的局面,全國工商聯建議,在目前保持三大國有石油集團全面控制上游資源的狀況下,逐步分拆其煉化和零售業務,特別是要通過保護非國有煉化和零售企業的權益與油源供應,抑止國有石油集團在成品油零售市場的壟斷性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