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國有眾多聲音宣稱“美國在伊拉克打仗,石油卻讓中國獲得了”。對此,日本《外交學者》網站6月8日報道稱,針對中國從美伊戰爭獲利的評論,是源于對國際能源市場運作的不了解。一旦這種誤解被糾正,美國就會明白,中國同波斯灣國家的能源貿易將讓美國及其盟友收益,因而“美國應該希望中國‘贏得’伊拉克石油”。
美國媒體近日報道稱伊拉克出口石油中幾乎一半流向中國,這在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有人稱中國在美伊戰爭中是“漁翁得利”,“不參加戰爭,也能成為最大的贏家”。《外交學者》的報道認為,盡管中國和一些石油出口國建立貿易伙伴關系,但是全球石油市場仍按照“自由市場供需原則運作”,不會因此改變。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石油出口量增加,必定會導致石油價格下降,具體出口到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根本不重要。
報道認為,這種對于石油市場的誤解,一直是美國的“反對伊拉克戰爭”陣營的堅持的理念之一,比如美國國內的反戰人士在汽車上貼的“不要再為石油流血”的反戰口號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外交學者》指出,可以肯定的是,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的一次重大戰略性錯誤,這包括很多層面的原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就是美國侵略伊拉克僅僅是為了石油資源,但如果美國真的如此,只要要求聯合國取消對伊拉克出口石油的制裁即可。另一方面,伊拉克未來的穩定局勢仍不明了,其國內外的政治緊張局勢在美國撤軍之后加劇,暴力事件發生的頻率也達到史上最高。在這種環境下,西方石油公司紛紛撤出伊拉克,原因是他們認為在伊拉克的投入很大,但回報卻不確定。
而“幸運的是”,中國的石油公司面臨的風險遠小于西方的石油公司,因而尋求在西方公司撤出伊拉克后填補留下的空白。報道認為,這對于美國及其盟國來說是好事。如果中國對伊拉克的石油沒有興趣,那么伊拉克的巨大石油資源也不會得到開發,世界上的石油供應也會減少,價格隨之飆升。
《外交學者》還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反對美國侵略伊拉克,但現在中國反而因為對伊拉克石油企業投資太多而承擔了未來的所有風險。如果伊拉克的政治秩序崩潰,許多人都會指責美國當初侵略伊拉克,但受影響最大的將會是中國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