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2年起,沙特的國家安全就與美國緊密聯系在一起。雙方交易的基礎在于,美國從沙特獲得石油,而后者的政治、軍事、經濟安全由華盛頓來保障。然而,在未來十年中,沙特和美國務必將他們之間的安保模式由之前的非正式“主顧”關系轉換為更為正式的合作關系。對美國來說,新的合作驅動力非常簡單——美國希望先對手一步占領波斯灣能源資源,并希望對該地區的安全承諾能夠換來經濟效益。而對于沙特,情況要更復雜一些。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顯示,沙特2012年原油產量達到980萬桶/天,出口量為750萬桶/天。沙特已證實的石油儲量為2650億桶,這意味著今后多年沙特仍將領跑全球石油生產。石油出口所獲得的收益是利雅得保障經濟的關鍵,占政府支出的80%.但能源危機的陰影卻逐漸籠罩在沙特上空。
國內石油消費激增不但威脅到國家經濟,還導致沙特正在從石油凈出口國向石油凈進口國轉變。EIA最近的一項分析簡報稱,2012年沙特國內石油消費量為 300萬桶/天,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個數字到2030年將達到800萬桶/天。假設沙特能維持目前的產量,那么石油出口量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下滑。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House)在2011年的報告中警告說,“沙特阿拉伯的能源消費模式是不利于長遠發展的。長此以往,沙特將有可能在2038年變成石油凈進口國。”
沙特石油消費迅速增長有三個原因。其一,國內能源的高額補貼和低價使得私人汽車的使用十分低效;其二,家庭空調的廣泛使用增加了用電需求;其三,水資源需求的增加導致海水淡化工廠對電力的需求大幅提升。這些因素加大了政府修改國內能源價格政策的難度。
沙特正逐漸向可再生能源靠攏。在哈佛大學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費薩爾親王(PrinceTurkiAlFaisal)確認沙特已將核能視為國內發電和海水淡化工廠的可替代發電手段。沙特期望最大程度地降低本土化石能源消費量,以確保石油出口。EIA估計,沙特核能和太陽能裝機在2032年前將達到約41吉瓦。
盡管沙特的經濟和安全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它最主要的市場還是亞洲。2012年,沙特大約54%的石油出口至亞洲,主要目的地是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從沙特運往亞洲的石油目前全部通過油輪從波斯灣經過霍爾木茲海峽前往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這意味著,伊朗可以通過其地理優勢,阻礙沙特石油經由霍爾木茲海峽運往目的地。
位于紅海的沙特Yanbu港口在霍爾木茲海峽關閉時是一個比較有吸引力的替代選擇,一條運力為500萬桶/天的石油運輸管道將沙特東部油田和Yanbu港口連接在一起。但這并非一個理想的替代通道,因為途徑索馬里海岸,船只受到海盜和激進分子襲擊的可能性很大。
除了海運路線單一,沙特還缺少通往關鍵亞洲市場的陸上石油管道網絡。此前,一條連接沙特、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和中國的石油管道網曾經被談論過,印度和中亞等國也曾是備選。但管道線路最終能否實現將取決于沙特、伊朗、和伊拉克三方的關系能否緩和。然而,對于遜尼派主導的沙特和什葉派主導的伊朗來說,若二者能夠在管道問題上達成共識,短期和中期內還將惠及兩國經濟、外交、宗教等各個方面。
當然,即使成功將石油出口路線從波斯灣調整到紅海,沙特仍需要重新思考其國家安全戰略。
首先,沙特仍必須與美國保持緊密合作,以確保國家的反導彈、反恐和反海盜能力進一步改善。由于沙特的石油基礎設施在不斷增加,因此守衛和保護這些設施的武裝力量也必須得到強化。在此期間,石油設施需要暫時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軍隊來守衛。
其次,與本地區內沖突頻發的國家保持良性合作關系亦是沙特的重要需求。沙特正在發展Yanbu港口和其它位于紅海的港口,將它們作為石油出口的重點通道,因此它不得不與索馬里和也門緊密合作,以抵制海盜和恐怖分子的威脅。為了安全目的而與這些國家合作,沙特必須從經濟、政治、國防等三個重要方面入手。
最后,沙特最好將精力投入到處理本國安全挑戰上,而不是參與到其它地區的戰爭中。
沙特并不僅僅想要鞏固其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國的地位,同時也想保持沙特王朝的活力。沙特已經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是金融和經濟限制“迫使”美國承擔起保護沙特的主要責任——“石油換安全”交易很清楚地反映了這一現狀。
因此,沙特不得不未雨綢繆。調整雙方的合作方式不失為一種戰略選擇。按照美國的要求,沙特要推遲向美國的對手出售石油。作為回報,美國將保護沙特免受核武器襲擊的威脅。這種合作方式勢必在短期內導致地區政治緊張。然而,倘若華盛頓和利雅得希望更新雙方的長期合作關系,它們都需要換一種方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