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30日,總部位于日內瓦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告,中國當天就歐盟對中國部分緊固件產品最終反傾銷措施案的執行措施,提出與歐盟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磋商。10月31日,商務部宣布,鑒于案情較為特殊和復雜,決定將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案調查期限均延長6個月,至2014年5月1日。
圍繞光伏領域的爭端,是中國和歐盟迄今最大的貿易摩擦。
今年7月份,中國和歐盟曾就中國太陽能電池板涉嫌在歐洲傾銷引發的爭端達成和解,歐盟同意僅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設定最低售價和歐洲銷量上限,而非征收懲罰性關稅。不過,歐盟委員會繼續推進對中國太陽能面板的反補貼調查,雖同意暫不征收臨時關稅,但在12月5日之前會決定是否征收最終的反補貼稅。
相比百億美元級的中歐光伏貿易摩擦,緊固件一案涉及的金額相對較小,但對行業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據路透社統計,受到這項反傾銷稅影響的鋼制緊固件貿易額在2007年約為5.75億歐元(當時值7.42億美元),受到反傾銷稅影響的中國企業約有200家。這些緊固件廣泛用于汽車、白色家電以及機械。
中國每年出口緊固件250萬噸左右,占產量近40%,主要出口市場為歐盟、美國。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緊固件分會的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2年的七年中,中國出口緊固件數量均超200萬噸,僅在2009年為161萬噸。“主要原因是歐盟對中國一些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以及受金融危機影響。”上海鋼聯(300226,股吧)特鋼分析師張錦秀說。
歐盟于2007年11月對中國部分緊固件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最終對相關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最高達85%。2009年,中國將歐盟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2011年7月WTO爭端解決上訴機構終裁認為歐盟相關反傾銷措施及規定違反了WTO規則。
上海標五高強度緊固件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對早報記者表示,作為該案件的應訴企業,2009年歐盟對其部分緊固件產品征收59%的單獨稅率,經過復審,稅率調節為43%。 “看似調低了,實際上我們還是不能出口(歐盟),畢竟還有這么高的稅率在。”這位負責人說,“2009年之后,公司被征稅的產品對歐盟出口基本沒有了,之前歐盟市場占公司銷售的50%以上。”
江蘇一家緊固件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在歐盟發起反傾銷調查之前,該公司已在土耳其、德國、瑞典等企業有穩定的客戶,在被征高額反傾銷稅的情況下,“一直頂著壓力。”
據悉,WTO終裁后,2012年,歐盟修改了相關立法,并對中國部分緊固件產品的反傾銷措施進行了復審,表示其已經調降稅率,以反映裁定結果。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10月30日表示,歐盟復審中拒絕披露相關信息,未能對正常價值和出口價格的公平比較,拒絕就影響價格可比性的差異進行相應調整,從而在復審后仍然對相關產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嚴重影響中國緊固件產品的出口,損害了中國相關產業所應當享有的正當權益。
依照程序,歐盟要在15天內回應中國提出的磋商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