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國土資源部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2013年6月至9月,我國海洋地質科技人員在廣東沿海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首次鉆獲高純度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樣品,并通過鉆探獲得可觀的控制儲量。
201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首次實施三個航段的鉆探,共計102天,通過利用世界先進的深潛器、隨鉆測井、保壓取芯、現場測試等技術,實現了600米~1100米水深條件下的鉆孔精確定位并獲取樣品。
通過實施23口鉆探井,科研人員控制天然氣水合物分布面積55平方千米,將天然氣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氣,控制儲量1500億立方米。該巖芯中天然氣水合物含礦率平均為45%~55%,其中天然氣水合物樣品中甲烷含量最高達99%。
目前鄂爾多斯盆地,大概5萬平方千米含氣量為5萬億立方米,1平方千米含氣量為1億立方米。而在東部海域發現的高純度天然氣水合物,每平方千米含氣量為20億~30億立方米,資源豐度非常高,相當于四川川中天然氣儲量水平。
可燃冰不是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它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冰狀籠型化合物,外觀貌似冰雪,卻可被點燃。據悉,1立方米的天然氣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氣,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能源。
作為接替能源,可燃冰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存在,全球有27%的陸地是可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潛在地區。在全球邊緣海、深海槽區及大洋盆地中,有利于形成水合物的海區面積為18.9億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30%。科學家初步預測,全球天然氣水合物所含有機碳總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石油、煤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含碳總量的兩倍。迄今為止,天然氣水合物成為最有價值、最具潛力的海底礦產資源。若能實現可燃冰的商業開采,許多國家可實現能源自給,現存的世界能源貿易可能徹底改變。
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眾多的學科,如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流體動力學、熱力學、鉆探工程、海洋生物學等,需要各領域專家的共同合作。由于在開采過程中會發生溫、壓變化及相變,與傳統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相比,天然氣水合物的開采更為不易。對其陸地開采,目前各國常見的開采技術包括降壓開采法、注熱開采法、化學劑開采法、二氧化碳置換法,以及多種開采模式組合法。相比而言,海洋可燃冰開采難度更大,雖然尚未形成成熟的開發技術方案,但人類還是邁出了步伐。
可燃冰的勘探開發活動日益增多,一些國家甚至將其提高到能源安全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據統計,全球現已累計發現超過230個天然氣水合物礦區。 2009年,國土資源部在青海省祁連山南緣永久凍土帶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緯凍土區發現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可燃冰勘探熱潮表明,人們日益感到在全球傳統能源形勢緊張的背景下,開發利用天然氣水合物這一潔凈能源,盡早投入商用,勢將推動技術進步以帶動其產業發展,并最終促使在滿足能源需求的同時形成經濟增長點。(朱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