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改革正小步慢跑,拖延多時的原油進口權有松動的跡象。
《烏魯木齊晚報》10日報道,廣匯石油總經理魏鴻和新疆商務廳領導座談時透露,廣匯今年有望獲得商務部非國有貿易企業原油進口資質。原油資質也被稱為原油進口權。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接近廣匯的投資機構人士處了解到,廣匯確實在申請原油進口資質以及相應的配額。原油進口權是去年年底熱議的油氣改革內容之一,原油進口放開意味著我國的油源將更加多元化,由石油央企控制供給的壟斷局面也會隨之改變。
進口權松動
2月12日,上市公司廣匯能源(8.23, 0.00, 0.00%)(600256.SH) 公告稱,2014年公司計劃投資10億元用于在新疆(含生產建設兵團)、甘肅、青海、四川、寧夏、內蒙古、陜西、河南、山東、河北、安徽、貴州等地收購、合作或投資建設加注站。并確認公司控股子公司新疆廣匯石油有限公司,根據已經取得的境外油氣資源及勘探開發能力,正在申請原油非國有貿易經營權及相應配額,但最終審批手續仍在辦理過程中。
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張抗對本報記者稱,去年主管部門組織過專家討論擬議中的油氣改革方案,其中就包括進口權放開。
此前討論進口權放開,主要針對地煉。我國地煉集中在山東、廣東等地,因為無法進口原油,只能轉而進口燃料油等其他品種,普遍“吃不飽”。
原油進口主要由中石油下屬中聯油、中石化下屬中聯化、中化和珠海振戎等少數幾家公司掌握,民企參與的非常少。
2014年初商務部公布今年非國有貿易企業原油進口配額時,有報道稱山東的兩家石化企業的配額較往年增長。但配額一直屬于政府控制的范圍,如果進口權實質性松動,將改變國內的油源由幾大公司掌握的局面。
若有企業申請進口資質,意味著這一領域的改革可能正在進行。在目前的情況下,進口資質和配額是相輔相成的,針對非國有貿易原油進口資質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均可申請,企業的配額也是每年調整,近年幅度并不大。
復合高門檻
在進口資質和配額之外,一家民營企業要進口原油,還需要政府指定煉廠的“排產單”。
“排產單”是國內油氣管制的一項政策,1999年和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兩度發文,賦予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成品油批發零售業務的壟斷經營權,導致民營油企的市場份額急劇萎縮。
2002年,成品油和原油進口的非國有貿易進口配額劃定,并規定逐年增長。但原國家經貿委隨后發布公告稱,原油非國有貿易配額只能用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煉廠加工,配生出“排產單”問題。
進口企業如果遵循這一規定,相當于國外進口或自產的原油,賣給了中石油和中石化,而沒有進入國內市場競爭。
2006年12月,商務部發布原油成品油兩個管理辦法,準入門檻高,進口權沒有放松,排產要求也依然如故。
廣匯石油之前一直希望將未來哈薩克斯坦項目生產的原油運回國內加工和銷售,但受制于“排產單”造成的定價權喪失,加之油氣田項目前期需要一定周期,未能如愿。
上述投資機構人士稱,此次廣匯申請的是不要排產計劃的進口權,配額也與國外項目的預期產量有關。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對記者說,要清除這些明的暗的障礙,增加油源和市場主體,才能逐漸打破壟斷,形成競爭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