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22日在北京發布“2014年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其中,社會期盼“APEC藍”常態化榜上有名。
2012年冬中國1/4國土面積、約6億人受霧霾影響,隨后每年秋冬,濃霧造訪不息。而2014年11月APEC會議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達到近5年來同期最好,PM2.5(細顆粒物)的濃度同比下降55%。
在當日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中,社會期盼“APEC藍”常態化被列在重要位置。
環保部信息顯示,APEC(亞太經合組織)之前和會議期間,中國環保部門累計出動43.3萬人次,檢查工業企業6.1萬家;有9298家企業停產、3900家企業限產、4萬余處工地停工,分別是保障方案要求的3.6倍、2.1倍和7.6倍。
盡管“APEC藍”是臨時性管控下實現的,中國官方已意識到霧霾是可控、可治的。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要求,“固化推廣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的成功經驗,讓群眾不斷看到治霾新成效,切實把‘APEC藍’留下來。”
除了關注“APEC藍”,年度十件大事還包括: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法律制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生態文明要“上臺階”、見“實效”;中國政府提出“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生態文明建設列入新《環境保護法》立法目的,“生態紅線”等首次寫入法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公布;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拓展等。
此外,2014年,中國明確碳排放峰值時間表,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努力早日達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美國也表示計劃在2005年基礎上,到2025年實現全經濟范圍內減排26%-28%的目標,并努力減排到28%。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評價,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所展現的領導力,帶給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