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了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2015年1月新能源汽車生產6663輛,銷售6395輛。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為3458輛和3106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為3205輛和3289輛,整體數據同比增長近5倍,但環比明顯放緩。
通過1月銷量可以看出,除個別插電式混動車型,如比亞迪秦依舊以1911臺的銷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外,其他插電式混動車型整體數據并不好看。對此,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本來新能源汽車還可以增長的更快,由于個別城市的地方保護主義,作為國家認可的新能源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依然無法進入北京這樣的重點推廣城市,這多少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多數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2014年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決破除地方保護。但實際上,個別城市在具體執行上并不那么樂觀。無論是設置技術壁壘,還是規定產品目錄,其實質都是一樣——照顧本地產品,為有競爭力的外地產品在本地銷售設置障礙。
以北京為例,要想上牌必須滿足“純電動”和“進入目錄”這兩道門檻,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卻被排除在指標之外。對此,北京市政府有關領導解釋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雖可以充電,但車主會認為充電很麻煩,最后改為燒汽油,達不到政府預想的目標。”董揚秘書長也予以了反駁,“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確實有讓人鉆空子的機會,但不能因為這些不足就否定這樣一種技術路線,鉆空子的人無非想省錢,如果插電式混動車能充電,充電又比燒油省錢,相信他們還是會選擇充電行駛。”
加快建設充電配套設施,還是設置區域壁壘,到底哪個是地方政府推廣新能源的正確之路?對于新技術、新產品的認可都應該交由市場來評定,而新能源汽車發展更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