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年前的一棵樹埋入土里,會變成現在的化石能源。如今,通過新技術則有可能直接實現這樣的轉化。
業內人士給這項技術起了個形象的名字——種植能源,它的好處有很多:清潔、變廢為寶、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等。實質上,它就是生物質能源的第二代技術,乙醇汽油的升級版。
在歐美,這項技術發展得風生水起。而在國內,主管部門對它卻并不認可。日前,在武漢舉行的“走進種植能源新時代”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程序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我國的科技部門、能源部門對第二代生物質能源技術的動向、趨勢了解甚少,更沒有采取得力措施,這非常令人遺憾。
乙醇汽油之失
程序說,一提起生物質能源,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生物燃油,比如用玉米做的乙醇汽油,或者用地溝油做的生物柴油等,其實那只是第一代的技術。
推廣乙醇汽油,最成功的國家是巴西。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巴西盛產甘蔗,酒精廠都和造糖廠開在一起,聯動生產,糖價高的時候用甘蔗榨糖,糖價低時則用它造酒精。此舉使得巴西的乙醇汽油成功站穩腳跟,并最終占據了全國車用燃料使用量的一半以上。
而在國內,第一代生物質能源的推廣則進展緩慢。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表示,他在任時曾經進行過一些嘗試,比如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和安徽推廣乙醇汽油,后來由于糧食缺乏而作罷;之后又在廣西上馬了一個20萬噸級的使用木薯制造乙醇汽油的項目,因為經濟效益不好也停產了;還曾經嘗試種植麻風果榨油來作為航空煤油燈,但都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
廣西那個項目上馬時,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的陳章良正好剛從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的位置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一職,他當時非常想把廣西打造成“第二個巴西”,因為這里也盛產甘蔗,在他看來就是一個“巨大的生物質能源寶庫”。但是,發改委最終審批通過的是“木薯造乙醇汽油”的項目,年產20萬噸,相當于廣西自治區內10%的汽車燃料。
很快,工廠就建了起來,產品也生產出來了,廣西區內跑的汽車都開始陸續使用乙醇汽油。但運轉幾周后,很多司機都抱怨,油門踩下去之后汽車的速度提不起來,還有人傳言乙醇會腐蝕發動機,慢慢地大家就不肯加這個油了,最終“木薯造乙醇”的項目陷入困境。
后來,經過工程師分析,乙醇汽油并不會直接導致汽車的馬力下降,而是因為它能夠清洗發動機,使得發動機里長期積累的油垢被洗下來進入氣缸,堵死了噴油嘴,最終造成“馬力上不來”的情況。
所以,陳章良總結說,一項新技術要落地,國家配套政策一定要跟上,否則產業就會很“艱苦”。
重蹈覆轍?
如今,生物質能源又進入了第二代技術時期。
第二代技術使用的原材料更加廣泛,包括秸稈、棉花桿、落葉等都能為其所用,所以可以起到“變廢為寶”的作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表示,我國有著豐富的生物自然資源,每年光秸稈的數量就有7億噸,大部分都沒有被利用,反而造成了大氣和水的污染。
相比于風能、水能、太陽能、核能等其他新能源,生物質能源是唯一可以全面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產品。因為風能、水能等只能發電,而生物質能源既可以發電,又可以制油,還能造氣,可以滿足飛機、汽車、輪船等使用液體、氣體燃料的需求。
正是因為它具有以上這些優點,所以歐美等國對其非常重視。程序曾經用時一年半調研全球生物質能源的發展現狀,他發現,生物質能源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對于減排的貢獻是最大的,不僅能做到零排放,甚至還能做到負排放,所以歐美非常重視這個領域的研究和開發。
其實,國內也已經有民營企業進行生物質能源的研發。例如,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經過8年研發,于2013年1月在武漢建成了世界首條生物質原料制造液體燃料的萬噸級生產線。經過國家有關部門鑒定,其油品質量已經達到了歐V標準,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但是,正如李毅中所言,這些新能源產品在剛剛開始發展時,由于產量太少,成本遠遠大于目前市場上已有產品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有相應的財稅政策支持,讓它能夠存活下來。而目前來講,主管部門對于生物質能源的重視程度還不高。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主要是因為生物質能源現在體量太小,和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其他新能源相比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面,所以被忽視。
而程序擔心的是,目前歐美已經有幾十家正在建設的生物質能源項目,年產量都能達到十幾萬噸的規模。未來2-3年內,這些項目將陸續投產,而這又有可能形成生物質能源的“第二波浪潮”。
“到時候,就像現在的頁巖氣一樣,中國再奮起直追就晚了。”一位業內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