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高層的決心正在快速催化出充電樁行業的投融資熱潮。日前,倍受期待的《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便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從加快充電樁布局到放寬投資門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該《意見》均給出了前所未有的明細章程,并明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這被認為正式打開了充電樁行業千億規模的紅海。
事實上,在頂層決策出臺之前,提前感受到政策溫度的充電樁企業已經開始為瓜分這塊規模上千億的大蛋糕而磨刀霍霍。9月28日,主營高壓開關設備的東源電器(002074)發布公告稱,上市公司中文名稱變更為“國軒高科”,通過資產重組,鋰電龍頭企業國軒高科成功借殼上市,上市后隨即宣布電動車充電設備成為新的業務拓展重點。
在國軒高科之前,國內公共充電設施建設及運營的龍頭企業富電科技也通過資產置換,在今年9月成為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充電樁第一股。按照計劃,富電科技將在未來兩年內建成1000個超級充電站,投資額上百億元。
“沒上市的充電樁企業開始借殼上市,而更多已經在新能源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也開始將業務轉向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營領域。”民族證券汽車分析師曹鶴稱,與整車制造領域具有較高的產業藩籬不同,充電樁產業在當前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催化下,必然會出現大量資本被吸引,蜂擁投資該行業的現象。
而與此同時,公私合營的PPP模式加快推進,以及包括企業債券、專項基金、投資補助等投融資方式的放開,都為充電樁紅海的融資競速戰吹響了號角。
借殼上市潮起
以“新三板充電樁第一股”身份進入資本市場,對富電科技來說是個好彩頭。2015年6月,主營業務為醫療器械開發的新三板掛牌公司威力恒科技(430087)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新的大股東,其中,北京富電科技董事長和法人代表呂勤燕認購了831萬股中的770萬股,持股比例為50.96%,從而成為威力恒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呂勤燕在收購報告書中表示,其之后將對威力恒的主要業務進行調整,積極尋求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投資項目并以合法方式置入公司。日前,富電科技董事長龐雷透露,富電科技的資產已完成注入,上市公司名稱很快就將更改為富電科技。
與富電科技相比,國軒高科的借殼上市計劃醞釀得更早,在2014年時就已開始前期準備,2015年5月14日,東源電器發布公告稱,通過定向增發股份購買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股份公司(即“國軒高科”)99.26%股權的資產交割工作已經完成。
9月28日,東源電器稱重大資產重組工作已完成,國軒高科已成為公司全資子公司,公司主營業務戰略布局也已經調整,故變更公司名稱和證券簡稱。10月12日,國軒高科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經營范圍正式變更,除了雙方原本的鋰電池及高壓開關設備等主營業務外,以東源電器原有的輸變電業務為技術基礎,國軒高科目前正在做開發大功率充電樁前期準備工作。
“主板上市有三年盈利的門檻,而大部分未上市的新能源相關企業成立的時間都不超過兩年,創業板現在的審核也越來越嚴格。”曹鶴表示,“與其他方式相比,新三板、借殼方式上市都是充電樁企業快速進入資本市場的最快捷途徑。”
“上市融資是很多新能源產業鏈上的公司都會走上的路,畢竟誰的產量高,誰布的網點多,誰就有可能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羅蘭貝格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汽車行業合伙人張君毅表示。
按照新出臺的《意見》,新建住宅配建停車位應100%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的車位比例不低于10%,每2000輛電動汽車至少配套建設一座公共充電站。
根據今年7月已經披露但尚未正式出臺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簡稱《規劃》),以到2020年實現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為預判,總體設想是將來充換電站數量達到1.2萬個,充電樁達到450萬個。由國家能源局制定的《規劃》,與《意見》一起被稱為電動汽車充電領域的兩個綱領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