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麻漿,富甲一方”。這里所說的梅麻漿,即宜章縣的梅田鎮、麻田鎮、漿水鄉。因煤礦資源豐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這里造就了不少的煤老板,經濟非;钴S。隨著煤炭市場的緊縮、煤礦資源的逐漸枯竭,當地的“煤生意”越來越難做,煤老板的轉型勢在必行。
不少眼光獨到的煤老板審時度勢后投資綠色產業,他們中,三十出頭的黃勇是個佼佼者。作為一名“80后”,黃勇雖外貌年輕,但說話做事成熟穩重,在當地小有名氣。10月9日,記者在漿水鄉溫塘坳村見到黃勇時,他正在油茶加工廠、榨油機房建設現場忙碌。談起今年的生產計劃,黃勇信心滿滿:“去年油茶產量小,到別處去榨油也不要緊,今年總產量大了,10月底開始采摘油果,我必須馬上建好自己的加工廠。”
煤二代“土豪”不愿子承父業
黃勇,1983年出生在漿水鄉溫塘坳村,父親是資金雄厚的煤老板,因此,黃勇是地地道道的“煤二代”、“小土豪”。對于黃勇來說,煤礦給他帶來了寬松的經濟條件、富裕的物質生活,但煤礦開采引發的征地拆遷、房屋開裂,也讓黃勇被迫幾次搬家。“繼續挖煤,不是長久之計,生活可能還會更糟。”黃勇覺得,退出“黑色”經濟,發展綠色產業時機已成熟。
2009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后,黃勇不愿子承父業挖煤賺錢,而是謀求開創自己的新事業。那么,做什么產業呢?黃勇思來想去,覺得做工業沒有基礎,做商業沒有適合的行業,他想做有直接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種養業。
年輕人“任性”做大生態產業
定下創業的基本思路后,養什么,種什么?這成為了黃勇必須面對的問題。一天,黃勇看到電視報道中“地溝油、摻假油”的新聞,他靈光一閃:“柴米油鹽”是日常家用的必需品,何不種上油茶,讓老百姓吃上安全可口、健康衛生的油?多方考察,仔細思量后,黃勇瞄準了油茶“種植管理容易、受益期長達60年、經濟效益可觀”的特性,決定放手一搏。
由于早些年大家都顧著挖煤了,漿水鄉山上根本沒有人管理,基本都是荒山,但這對于黃勇來說,正是大好機會。黃勇與父親商量,父親當即同意了,但希望他從幾百畝做起,逐步擴大。然而,黃勇卻不這樣看,他覺得有規模才會有效益。2009年冬天,他大膽地“任性”了一回,投資300萬元,在漿水鄉溫塘坳村附近的荒山開發了1600畝油茶。除了請人,黃勇自己也做起了農活,曾經養尊處優的他像個真正的農民一樣,起早貪黑,辛勤耕耘,4個月后,這片荒山終于全部種上了油茶苗。
黃勇和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會熟練使用互聯網,他經常上網查閱種植油茶的資料、技術;此外,他每天都會上山查看油茶樹、親力親為做農活,在黃勇身上,人們感受到的,不是“富二代”的奢靡浮躁,而是難能可貴的實干、苦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