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港附近海域滯留油輪的消息,再次引發了關于中國戰略
石油儲備能力的討論。
有媒體28日援引兩名消息人士稱,由于儲罐不夠,中國國有貿易公司購買的400萬桶戰略儲備原油,已經在青島港附近海域的油輪上滯留了近兩個月。
青島港方面回應稱,兩艘油輪裝載的并不是準備進入青島港戰略儲備油罐區的原油,而是貿易商需要存放在其自有保稅罐的進口保稅油,其儲油罐也不是港口所有。其在外海滯留較長時間是因為后者的自有油罐庫存不足,造成兩艘大油輪無法入庫。
貿易商原油滯留
青島港對記者回應說,錨地滯留的并非國家戰略儲備原油,而是貿易商的保稅原油。錨地內停泊的2艘大油輪,的確已滯留較長時間。主要是因為船上所載某貿易商進口保稅油需要存放在其自有保稅罐內(非港口油罐),但其保稅罐庫容不足,造成2艘大油輪不能接卸入庫。
為此,青島港一直在與該貿易商聯系,協調其盡快騰出罐容,為油輪接卸創造條件。一旦2艘油輪具備罐容條件,將安排靠泊作業,并全力保障接卸、疏運效率,減少油輪在泊位卸貨時間。
油輪滯留也不是壓港。青島港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份油輪到港卸油周期平均為2天,未發生卸油周期明顯延長的情況,不存在壓港和油輪擁堵問題。
國際能源署(
IEA)曾預測,中國第三季度的年化需求增長速度為日均60萬桶,相當于中國大約占到全球額外石油進口的三分之一。但事實上,自從去年
油價下跌以來,中國進口原油數據就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中國進口原油數據不少月份也創出新高,超過平均水準。但不時會有消息對中國戰略儲備石油的能力提出質疑。某機構研究中心主任李莉曾對記者稱,原油從采購到港需要一定時間周期,收儲公司也不一定最低價出手,一般在某個價格區間就入手。
儲備體系正在完善
中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一期工程總規模1640萬立方米,均由10萬立方米的大型鋼制儲罐組成,可儲存原油約1200萬噸。2006年9月,鎮;亟ǔ刹⑦M入試運行階段,成為第一個建成投入使用的國家石油儲備基地。2007年12月、2008年11月和12月,黃島、大連和舟山3個基地也相繼建成投運。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研究油氣儲備的叢威對記者稱,
原油儲備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接近大的港口是一個主要因素,儲油在技術上要求相對較低,運輸上的方便考慮較多。
從已公布的四大石油儲備基地看,都分布在港口條件優良的沿海地區,黃島、大連、鎮海也是傳統的石化工業集中地,是原油進口的主要港口。
青島港方面稱,港口有戰略石油儲備罐區,但此次滯留的油輪并不是儲備油。
目前,戰略石油儲備主要由國家撥款,央企負責建設。國家也在不斷推動商業儲備,完善石油儲備體系。國務院去年發布的《能源戰略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快石油儲備建設。國家發改委今年曾提出,加強原油加工企業商業原
油庫存運行管理,對原油加工企業的商業儲備提出要求。
李莉分析說,商業儲備擴大可以有效利用企業儲備,平時一般也沒有特別的要求,特殊情況下納入儲備管理。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