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進口放開促能源變革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5-11-03 來源:國際商報 關注度:0]
摘要: 原油進口雙權放開的進程繼續提速,日前,商務部發文批復寧夏寶塔石化及東營亞通石化正式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而此前寧夏寶塔及東營亞通已經先行獲得原油進口使用權,這意味著雙權皆有的地煉數量增加至六家。而山東匯豐石化、萬達天弘化學、壽光魯清...
原油進口雙權放開的進程繼續提速,日前,商務部發文批復寧夏寶塔石化及東營亞通石化正式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而此前寧夏寶塔及東營亞通已經先行獲得原油進口使用權,這意味著雙權皆有的地煉數量增加至六家。而山東匯豐石化、萬達天弘化學、壽光魯清石化、京博石化等四家已經進入公示環節,這意味著其原油進口使用資質已經基本確認。中宇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獲得原油進口使用權的地方煉廠擴容至11家,配額數量總計達4978.88萬噸,共淘汰及承諾淘汰重組裝置產能3357萬噸/年。據悉,目前地煉企業繼續踴躍申報原油進口相關資質。
進口權伴環保承諾 產業升級兵不血刃
中宇資訊分析師張永浩表示,原油進口相關權限的放開,將增進地煉煉油原料的多元化,拓寬地煉原料油獲取渠道。原油進口權相關權限的分割將確保政府部門對
成品油市場的控制。首先,原油進口使用權的獲取伴隨著地煉裝置淘汰以及油品升級的承諾,政府使得煉廠在環保升級方面“自動繳械”,這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成品油市場去產能化以及環保升級的過程。另外,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總額設定了“上限”,政府部門將綜合考慮上年度該煉廠的原油實際加工量以及各分項指標的達標情況用以確認新一年的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以確保原油進口不會出現無序增長,擾亂內部資源流通生態。
能源變革大幕拉開,目前油氣改革各環節正齊頭并進。張永浩表示,中國油氣改革的主要框架涵蓋以下幾個方向:主體改革,體現在市場多元化及自主經營權的推進方面;上游壟斷破除,體現在勘探環節及原油進口等方面壟斷的放松;財稅改革,體現在清費立稅、稅收法定等方面;價格改革。原油進口權放開僅是油氣改革的一個細節,更多的改革正在同時推進。
煉油原料多樣化 進口原油現優勢
中宇資訊分析師高青翠表示,上述11家地煉廠需要常年保持89.4%的開工率,才能滿額用掉進口原油使用權。煉廠在逐漸摒棄燃料油等低輕油產率的產品后,購買的煉油原料中原油占比優勢愈加明顯。2014年以來,國內海洋油大批量外放,馬瑞油及稀釋瀝青等進口量大幅提升,原料市場逐漸由吃緊過渡到充裕。而地方煉廠開工率在效益縮水的利空影響下,無奈進入低負荷開工、原料渠道多樣化的狀態中。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隨著原料多樣化局面逐漸明確,原料“自由選擇度”明顯提升,對于地方煉廠而言,高額的消費稅成本及低汽、柴油收率,逐漸將進口燃料油“踢出”原料圈。而對于當前暫無原油進口權的煉廠而言,海洋油及稀釋瀝青仍有較大吸引力,獲得進口原油資質的地煉廠,后期將部分采購目光放在中東及東南亞等輕、中質原油上。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