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正式披露《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年版)》(以下簡稱《
新能源路線圖》),其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成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而自主品牌則成為實現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的主力軍。
根據《新能源路線圖》的規劃,到2025年,隨著新能源汽車規模的增加,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占比計劃提升至八成。
雖然業內有分析認為,這一目標的實現依然有一定難度,不過,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副總經理顏景輝認為,“隨著政策的拉動,目前私人消費市場已呈現出發展潛力。”
比亞迪汽車一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企業而言,目前更多的是要從公共交通領域挖掘潛力,這是實現銷量快速提升的突破口。”
正是出于對新能源市場發展的樂觀預測,以及政策的拉動,目前不少自主品牌發布了新能源發展規劃,個別企業甚至提升了新能源銷售目標。據記者不完全統計,5年后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新能源汽車產銷目標,遠遠超過100萬輛。
對此,業內有分析認為,“隨著更多企業進入,我國自主新能源品牌之間的競爭也將加劇,優勝劣汰也將隨之浮現。”
目標:50萬到300萬輛
根據《新能源路線圖》,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達到汽車市場需求總量的5%以上。自主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100萬輛,市場份額達70%以上,打造明星車型,進入全球銷量排名前10。
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量的銷量占比達到20%左右,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達到300萬輛,自主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達到80%以上,產品技術水平與國際同步,擁有兩家在全球銷量進前十的一流整車企業。
對此,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產業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王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標的實現需要前提,即需要企業在技術、產品研發等領域做到真正的投入,以及基礎設施的加速完善。”
一位汽車行業協會負責人也認為,“近兩年,我國新能源車加速發展更多的是依靠政策刺激和帶動,特別是補貼政策。未來隨著補貼政策逐步退出,在新能源汽車真正面對市場時,消費者是否還會買單?”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我國共銷售新能源車13.67萬輛,同比增2.3倍。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政策刺激,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2015年發展目標可能有難度。《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指出,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201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累計銷量為10.52萬輛,即使今年能夠達到20萬輛,2012~2015年的累計銷量也僅為30.52萬輛,與50萬輛的目標依然有近20萬輛的差距。
競爭:自主品牌格局隱現
雖然“謹慎派”認為,我國新能源車的發展依然需解決諸多障礙,不過“樂觀派”則認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并非不可能。
比亞迪汽車一位相關負責人認為,“從企業角度來看,目前不少國外車企正處于對電動大巴等公共新能源交通工具開發階段,我國自主品牌利用目前優勢發展公共交通,則是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提升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顏景輝也認為,“通過率先在公共領域普及新能源汽車,無形中能起到宣傳新能源,加深公眾認識的作用,而這是(公眾)實現購買的首要前提。”
因此,今年下半年,我國諸多自主車企均發布甚至調高了新能源發展計劃。
10月底,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曾公開表示,2020年北汽新能源車的發展目標從此前的20萬輛提升至40萬輛。而在此前半個月,廣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吳松表示,2020年,廣汽新能源汽車計劃實現產銷10萬輛的目標。
據記者了解,上汽、廣汽、北汽三大汽車集團,加上奇瑞、長安兩家自主公司,5家集團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制定的2020年累計產銷目標已接近100萬輛。與此同時,目前長城、江淮、力帆等也在發力新能源汽車產業。
由此來看,我國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5年后的產銷目標已遠超國家100萬輛的規劃。
業內有分析認為,“在未來國家百萬銷售目標依然存在市場挑戰的情況下,企業過高的產銷目標,很可能導致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競爭激烈。不過,這種淘汰賽并非壞事,將倒逼企業實現技術升級、產品質量提升,這也是未來自主品牌,以及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