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
IEA)迎來了其期待已久的新成員。
國際能源署在11月18日宣布,該組織在巴黎舉行的2015年部長級會議上,中國和印度尼西亞成為了國際能源署的聯盟國。巴西、印度和南非正在申請成為聯盟國,而泰國和摩洛哥也有意以成員國的身份加入。
值得注意的是,“聯盟國”身份與國際能源署常用的“成員國”在稱法上有所差異。在國際能源署此前對于相關國家的劃分中,只有成員國和非成員國之分,并未出現聯盟國這一提法。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分析稱,按照國際能源署的規定,成為該組織成員國必須達到多個條件,其中包括申請國必須是經合組織成員國,并擁有90天的戰略
石油儲備等。對中國而言,首要的阻礙是其并非經合組織成員國;同時,一旦加入國際能源署,意味著在未來出現石油危機時,必須接受統一釋放戰略石油儲備的調派,這并不完全符合中國的利益。
考慮到中國在國際能源版圖中的重要地位,國際能源署對于“拉攏”中國入會一事始終未曾放棄。今年9月,新任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將其出訪的首站定在了北京,而根據以往的傳統,新任署長首先會訪問該組織的成員國,而非“編外”國家。
新華網報道稱,比羅爾在此次中國之行時曾表示,中國與其他主要的發展中國家應該成為國際能源署完全的參與者,幫助該組織變得更為國際化。他同時稱,希望中國能與國際能源署在維護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如比羅爾所愿,2個月后,中國最終以“聯盟國”的身份加入了國際能源署。而在此前,中國的身份是國際能源署伙伴國,擁有同樣身份的包括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國家。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對于中國而言,加入國際能源署相當于進入了一個“圈子”,可以借此掌握更多能源領域的信息。而對國際能源署來說,缺少了中國這樣的能源消費大國,其所構建的成員體系也難稱完整。
韓曉平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此次中國以聯盟國而非成員國的身份加入,可以認為是雙方經過協商的折中選項。與成員國相比,聯盟國在承擔國際能源署所規定的義務時,可能相對責任較輕且并不一定具有強制約束力。
國際能源署最早是由經合組織在1974年為應對石油危機時成立,創立初衷是為協調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以便在未來石油供應再次出現緊張局面時,能夠采取統一的緊急應對措施。目前,國際能源署共有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29名成員國。其功能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頗有些類似,不過國際能源署的成員國都是石油進口國,且均為經合組織(
OECD)成員國。
隨著能源市場的變遷,國際能源署的功能在近年來也逐漸發生改變,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市場改革以及能源技術合作等成為了該組織同樣關注的話題。
與此同時,世界能源需求的重心逐漸向中國等新興國家轉移,這促使國際能源署考慮拓展其成員國的范圍,以期保持該組織的話語權。
英國石油公司(
BP)今年發布的《2035世界能源展望》中預計,到2035年,世界能源消費總量將比當前水平增長37%,其中絕大部分將來自于非經合組織國家,且超過一半由印度和中國所貢獻。國際能源署曾多次與中國溝通加入該組織的事宜,不過遲遲未能實現。
人民網報道稱,在當天召開的國際能源署部長級會議上,比羅爾表示,國際能源署的現代化進程首先就是要向新興經濟體敞開大門。墨西哥已在決定申請成為國際能源署成員國,巴西、印度和南非也正積極推進相關進程,泰國和摩洛哥已正式申請加入國際能源署的聯盟協議。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