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石油在微信公眾號上稱美國油價比中國便宜的關鍵是稅制,使油價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文中主要闡述了國內油價不降的幾個理由:一是美國技術先進,原油供應穩定性高;二是人少油多;三是去除稅款的實際價格基本與美國持平。文中還列舉了油價比中國高許多的德國、韓國、挪威三個國家,強調美國只是個“例外”,中國的油價只是看上去“貴”。
中石油的解釋無非想說油價高是因為稅,與自己無關,目前的油價其實已經中偏低了。
油價真的只是看上去“貴”嗎?其實不然。以中石油提到的三個國家為例,德國的成品油消費稅雖然為57%,高于中國的48%,但德國的人均月收入為3100歐元,折合人民幣22512元,而中國只有4275元;韓國的成品油消費稅為52%,人均月收入26.3萬韓元,折合人民幣為22440元。挪威雖然油價幾乎比中國高兩倍,但人均月收入達7000多美元,折合人民幣45700多元,是中國的10倍多。
另外,中石油強調生產技術落后造成成品油成本較高,這雖然是因素之一,但不應成為理由,也不應該存在。沙特、伊朗等國的生產技術并不比中國先進多少,但生產成本卻能控制在10美元/桶左右,比我國整整低4倍。其中有幾分是能力問題,又有幾分是虛假水分?
其次,我國發改委的成品油“價格熔斷”機制也值得商榷。事實上,自2014年下半年起至今,國際油價一路下滑,最低時跌至近26美元/桶,且遠不是終點。當下美國的油價已降至每升2元人民幣以下,而國內油價卻依然堅挺。“熔斷機制”意味著國際油價低于每桶40美元時,國際油價下跌似乎跟我們永遠沒有關系了。
按發改委的說法,繼續隨國際市場下調國內油價有損國家能源安全,必須保證2億噸國內原油生產(正好是我國年產量),而我國原油生產成本略高于40美元/桶。換句話說,就是要確保國內原油生產企業的利潤。
中國經濟要與世界接軌,為何油價例外?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說法,在國內成品油市場這一塊能落實嗎?成品油市場可以例外的特殊性在哪里?價格設定在油價每桶40美元以上、130美元以下區間,其根據又是何在?
筆者認為,油價并不只是看上去“貴”。成品油生產企業應該在降低成本、提高技術含量、提升創新能力、完善管理等方面下工夫、使狠勁。任何企業都是在市場上通過激烈競爭打拼出來的,而不是靠政府定價保護“養”出來的。
同樣,政府定價保護只會讓企業惰于競爭、腿腳萎縮,最終會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倒下。
市場競爭不是坦途,需要跋山涉水的耐力和克服高山險峻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