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賺了100億,這種科技研發投入的回報是其他任何活動沒法相比的,神華現實已經意識到,科技是一個暴利的行業。
全球最大煤炭供應商神華轉型:“科技是一個暴利的行業”
煤炭、鋼鐵去產能艱難,世界最大的煤炭供應商神華集團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截至2015年前11個月,全國90家大型煤炭企業的利潤只有51.3億元,同比減少500億元,降幅為91%,全社會存煤連續48個月超過3億噸,行業虧損面超過90%。
煤炭企業老大神華集團亦在其財務報告中寫道,“2015年,集團利潤額315億元,同比下降50%”。轉型發展已箭在弦上。首先,神華集團加大了關閉落后煤礦的力度。2014-2015年,神華壓縮了下屬4家煤炭公司近10個煤礦的產能,兩年累計減產9500萬噸,煤炭銷售兩年合計減少超過1.7億噸。
煤炭之輝煌或難以再現,澎湃新聞注意到,神華集團近期已頻頻在煤炭之外的領域出手:繼與美國可再生能源公司SolarReserve敲定合作開發1000MW(1MW=1000KW)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后,神華集團表示目前已經在寧夏太陽山、甘肅玉門等地籌建光熱項目,其中,寧夏太陽山50MW光熱發電項目擬采用塔式熔鹽技術,計劃2017年投產,而位于甘肅玉門的100MW塔式光熱發電站項目總投資33億元。
這么看來,神華集團已經開始做起了新能源生意。在2016年社會責任報告中,神華集團提出要積極探索建立以風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開發,以核能為主的零碳排放能源,以頁巖氣為主的非常規天然氣,以及未來以氫能為主的能源體系結構;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曾表示,神華集團正在實施從2015年到2030年的15年時間里的三個“5年規劃”,全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供應商。“神華現在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企業、提供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產品、提供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技術。但這并不代表神華未來將輕視傳統煤炭生產。”
5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華集團科技發展部總經理顧大釗在“人民網?強國論壇”上向澎湃新聞說, 煤炭是中國的主體能源,過去煤炭提供的一次能源長期占70%以上,我們預測,到2030年,這個比例還會在50%以上。同時中國的煤炭產量和銷量占世界的50%。未來在煤炭產業方面,神華將深耕煤炭清潔生產,形成以煤炭清潔生產為主體,煤炭的清潔發電和煤炭的清潔轉化為兩翼,以新能源、環保、核電、氫能等產業為補充的“一主兩翼、適度多元”的產業布局,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創新驅動則需要不斷的技術攻關。顧大釗表示,在科研投入方面,神華集團一直堅持“按需投入”的原則,更重要的是,科技投入往往能夠給一個企業帶來巨大的回報和效益。神華集團曾用三年時間成功研發了“采掘裝備本土化”項目,該項目令神華集團獲得了100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遠超過了其300萬元的研發成本,這幾乎成了顧大釗不離口的經典案例。
“三年賺了100億,這種科技研發投入的回報是其他任何活動沒法相比的,神華現實已經意識到,科技是一個暴利的行業。”他對澎湃新聞說。
多數能源圈人士表示看好神華的技術研發能力,煤炭價格處于低位導致電力成本降低,發電收益出現大增,神華集團借機發展光熱電站領域也是正確的戰略選擇。可另一方面,多元化發展對神華集團的管控能力也提出了挑戰,據了解,神華集團“改革60條”已經形成,推動集團母公司朝著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管理模式方向改革已定,其目的在于進一步增強神華核心競爭力和國有資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