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作為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已成為全社會、全行業的焦點。
回顧過去,有關我國煤炭產能發生過哪些事?下面,我們以史為鑒,一起聊聊改革開放以來有關煤炭產能的那些事兒。
1.改革開放時期:產量迅速增長,扭轉供不應求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煤炭產量快速增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集體、個體等各類煤礦發展迅速,煤炭產量迅速增長,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以來供不應求的局面,為緩解我國能源緊張狀況、保證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積極貢獻。
2.上世紀80年代:“大中小煤礦并舉”的政策,使全國礦井數量迅速增加
上世紀80年代,社會經濟對煤炭的需求量猛增。為此,國家提出了“有水快流”的方針,實行“大中小煤礦并舉”的政策,全國礦井數量迅速增加。
3.九十年代后期:煤礦安全問題凸顯;亞洲金融危機導致能源需求放緩,煤炭產能過剩。
1996年,我國躍居世界第一產煤大國,煤炭產量達到13.8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41.5倍。但是,小煤礦盲目發展、低水平重復建設、非法生產、亂采濫挖、破壞和浪費資源以及傷亡事故多發等問題相當嚴重。
與此同時,1997年至1998年,亞洲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也受此拖累陷入了低谷期,能源需求增速放緩,煤炭產能出現了嚴重的過剩局面。
4.九十年代末期至本世紀初:國務院采取措施關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礦;煤炭行業“黃金十年”開始。
1998年,為了解決當時煤炭供大于求的問題,國務院決定采取關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礦,壓減煤炭產量(即煤炭歷史上的“關井壓產”)。其措施主要包括:關井壓產期間停止審批新建煤礦,并依法取締沒有采礦許可證和煤炭生產許可證以及1997年后在國有煤礦礦區范圍內開辦的各類小煤礦。關閉和淘汰“浪費資源、技術落后、質量低劣、污染嚴重”和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
截至1999年底,關井總數達到3.1萬處,壓減產量2.5億噸左右。1999年的煤炭產量比關井壓產前的1997年減少近3億噸。經過3年的努力,2000年煤炭基本恢復了供需平衡。2001年,開啟了新一輪產銷量的上漲周期,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煤炭“黃金十年”。
5.自2012年以來:煤炭價格下滑,煤炭產能過剩,國家出臺相關救助措施。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煤炭產業在經歷了10年的快速發展后,自2012年5月份以來,市場供需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2013年以來,針對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煤炭行業脫困升級,取得了一定成效,煤炭進口量大幅減少、產量無序增長得到遏制,市場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由于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逐步顯現,2015年,全國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問題突出,庫存居高不下、價格大幅下滑,行業效益持續下降,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形勢嚴峻。
當前,我國煤炭產能家底大致可以看到兩組數據。一組出自于國家發展改革委,即2015年底煤礦總規模為57億噸,其中正常生產及改造的煤礦39億噸,停產煤礦3.08億噸,新建改擴建煤礦14.96億噸(其中8億噸左右屬未核準項目)。另一組出自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即2015年底現有實際產能40億噸左右,在建產能11億噸左右,大數在51億噸。但無論哪組數據,從實際的產能來看,都大于當前煤炭的消費量(2015年為39.6億噸左右,其中約2億噸為進口煤)。
6.今年以來,限制煤炭產能的措施繼續出臺,各省份提出具體目標,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的目標有望實現。
今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號),提出了“在近年來淘汰落后煤炭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的總目標。多個部委出臺了配套文件,以支持煤炭化解產能過剩。
截至目前,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對“十三五”期間煤炭化解過剩產能也提出了具體指標,若再考慮陜西、新疆等省(自治區)后續去產能的計劃,以及神華、中煤、華能等中央企業去產能目標,則國務院提出的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的目標,可以得到較好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