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夏季煤炭交易會的成功舉辦,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又“炫”了一把:交易商全國最多,交易額、交易量最大的煤炭現貨交易市場;加快建設現代煤炭交易新體系,盡快建成全國性煤炭交易市場……但筆者從一些交易商的反映發現,即便這個“最好”、“最大”的煤炭交易中心,其功能與服務仍有亟待改進之處,要建設成為現代化的、交易商“離不開”的交易中心,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早在成立之初,這個中心該由煤炭管理部門管,還是由山西省煤炭運銷集團來辦,“剪不斷理還亂”。最后,山西省政府作出決定,將其作為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承接省煤炭銷售辦公室的鐵路運力配置職能,代行合同管理和提報鐵路計劃職能,隨后公路運輸也一并納入交易平臺。
由于行政命令,山西省內交易商不得不上線交易。這個“不得不”讓一些交易商不理解:用戶不是你談的,價格是我談的,為什么非讓你掙交易費,扒我一層皮?有的交易商對筆者說,企業自身也有交易網,為什么非多費一道手續?
交易商反映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煤源信息陳舊,煤源單位掛牌信息更新不及時。二是主動撮合、跟進協調的服務意識不強。現貨交易應是集中型電子競價交易,而交易商在實際交易中仍傾向面對面交易,談成后才上線交易。三是產品層次單一,難以滿足交易商的需求。由于供交割的實物少,交易商豐富的選擇性受到限制,因此還是傾向沿用傳統的交易方式。四是資金服務效果不佳,缺乏對交易商的吸引力。交易中心作為第三方,負責貨款結算。交易商既享受不到稅費政策,又增加了資金流轉時間和環節。交易中心設定的通過引進金融機構為購買方提供現金支付的功能,由于金融機構放款政策收緊,購買方欠貸、授信以及成本等原因,已經無法實現。交易商難以享受到實惠。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交易中心實際的交易量看似增加,交割量實際是在萎縮的。尤其是煤炭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之后,煤炭主產地的定價優勢沒有體現,發現價格、降低成本、規避風險等功能缺失。交易中心向買賣雙方收取的交易費用目前已經全部由煤礦負擔,而煤礦基本都是山西省的企業。
交易中心對山西省外用戶的特有吸引力也正在減弱。坊間認為,山西省在建的山西省煤炭監管信息平臺因為有較為精準的專業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服務,可以代替交易中心目前所發揮的有限作用。
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應該有緊迫感了。交易中心最根本的功能是實現交易,現貨交易是業務的核心,先應該把這個最簡單的事情辦好。當務之急是重新聚集交易商的熱情,重鼓交易信心,最大限度釋放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隨后是健全運輸、物流、倉儲、質檢、融資、咨詢多項配套服務體系。功能不豐富、服務不到位,一個交易平臺就喪失了其核心的發展力,長此以往,靠行政命令凝聚的人氣必然散盡。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發展“互聯網+”,各類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交易中心、平臺如雨后春筍。交易中心、平臺作為“互聯網+”的核心環節,服務是根本,特別是受用戶歡迎的增值服務。在服務上不創新、不超前、不到位,那么在與傳統交易方式和同業競爭中,就難居優勢地位。這樣的交易中心、平臺,也不是用戶不能繞開和遠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