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石油在扶貧工作中,結合貧困地區實際,打通“產業扶貧”的關鍵環節,從“輸血”扶貧轉向“造血”扶貧,在當地形成了“合作社+農戶+企業+行業”的產業扶貧格局,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能力,走出了一條以行業優勢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從出路上解決脫貧問題的新模式,逐步實現從“扶貧”向“脫貧”的轉變,
山西石油扶貧點--岢嵐縣西豹峪鄉位于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呂梁片區,在142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上,常住人口僅有3000余人,地處偏遠、人口分散、基礎設施匱乏,加之當地無霜期短、農作物產量低,祖祖輩輩“靠天吃飯”,活條件異常艱苦,屬于典型的“一方水土養活不好一方人”。在脫貧攻堅戰役中,這里是脫貧攻堅的難點、痛點,堪稱“最難啃的骨頭”。
2013年,
中石化山西分公司扶貧工作隊進駐此地,隨機對當地貧困狀況、原因進行調研。“窮是窮在觀念、窮在思路上”,經過實地調研,公司黨委針對該地區存在的思維觀念滯后、部分貧困戶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的現狀,提出了“不搞短期行為,不搞形象工程,創新工作思路,深挖當地資源、因地制宜,立足一個‘準’字,從思路上解決脫貧”的工作要求,改變以往扶貧以錢物捐贈為主的“輸血”的方式,把工作重點轉向“產業扶貧”上來,在大力發展養殖業的基礎上,以推進紅蕓豆為主的小雜糧產業為龍頭,以合作社牽頭開展“集約式”生產經營,土地產出以訂單形式保價收購包銷,打消了貧困戶對農產品銷售的顧慮,激發了貧困人口的脫貧意愿,調動了當地群眾開展種植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參與度,使“種、產、銷”的產業扶貧模式快速形成。
在這種良性互動影響下,貧困戶從“等靠要”變成了積極參與,土地流轉進程加快,大量荒蕪的土地重現生機。同時,扶貧隊鼓勵貧困戶把“扶貧貸款”投入小雜糧加工廠,成為“合伙人”,作為股東,貧困戶每年可獲得分紅。從而改造提升了傳統產業的扶貧思路,幫助該地區找了到一條最適宜、最長久的致富之路。
近年來,山西石油雖然在經營上遇到嚴重困難,但在扶貧工作的投入上力度不減,先期投入109萬元,用于產業扶貧和品牌打造,幫助該地區建起全縣最大的小雜糧加工廠,并與當地政府共同研究制定出小雜糧品牌打造、生產、加工、營銷、推廣等“一站式”扶貧的策略,做大做強小雜糧產業。同時利用自身的
加油站易捷營銷平臺,深挖小雜糧產業潛力,解決制約小雜糧營銷、推廣等方面的短板, 努力把“小雜糧之鄉”的農產品變成當地群眾脫貧的希望。
目前,山西石油依托自身銷售網點,已前期從岢嵐收購小雜糧87.14萬元,在347個易捷網點鋪貨;印有“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山西石油分公司精準幫扶西豹峪鄉產業項目”字樣的小雜糧產品在第五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隆重推出……
在產業開發的帶動下,日漸蕭條的鄉村吸引很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農民在自己流轉的土地上和加工廠里務工,每月增收2000余元。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不僅使當地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同時提升了中國石化在山西的影響力。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