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對外依存度,是衡量一個國家
石油安全的重要指標。近些年,由于我國經濟增速較快、石油需求增幅較大,在國內產能供應有限形勢下從國際市場進口越來越多的原油。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持續增長,2017年達到67%,有專家預計到2018年底突破70%。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的提升,再一次引發人們對石油安全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我國目前原油對外依存度提升,與
石油儲備的增長有關。
過去在高
油價時期,關于石油儲備的討論很是熱烈。國家2013年前后開始石油儲備建設。2014年
國際油價下跌之后,我國石油儲備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基地建設成效顯著。據
國家能源局網站發布的信息,至2016年年中,我國已建成舟山、舟山擴建、鎮海、大連、黃島、獨山子、蘭州、天津及黃島國家石油儲備洞庫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利用上述儲備庫及部分社會企業庫容,可儲備原油3325萬噸。目前,我國
原油儲備水平距國際能源署定義的90天的消費量標準尚有增長空間,但是否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值得商榷。因為石油儲備并非沒有代價,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筆者認為,在當前油價低位運行形勢下不必非得教條地去掛靠這個“標準”,適可而止即可。若為了這個“標準”大量進口原油,反倒可能成為助推油價上漲的重要力量,總體不利于原油進口。國家石油儲備條例中關于原油儲備的多元化,將企業的商業庫存也視為儲備的思路,實際上已經體現出這個思想。總之,我國石油儲備的規模不會無限增長,達到一定程度后石油儲備規;驅⒈3窒鄬Ψ定。屆時,儲備對石油進口的推動作用將減弱。
除原油儲備因素外,原油對外依存度的提升與
成品油出口增長有關。
目前,我國的煉油產能嚴重過剩。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2010年以來,我國成品油消費年均增速呈持續下降態勢,其中柴油消費已經于2015年前后達到了峰值。今后隨著汽車輕量化、高鐵以及共享交通的發展,汽油、航空煤油的消費增速將逐漸趨緩。業內專家預計,在2025年和2035年我國汽油消費和航空煤油消費會先后達到峰值。2016年,我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包括汽油、柴油和煤油)為3.15億噸,比上年已經減少0.5%。按照中國每年成品油消費量3.15億噸、65%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開工率計算,合理配置煉油能力應該為6.1億噸/年。但是,目前國內煉油能力接近8億噸/年,過剩產能近2億噸/年。消化過剩產能的有效途徑之一,便是成品油出口。2016年,我國成品油出口比上年增長30%,2017年出口成品油5216萬噸,比上年增長8%。從凈進口到凈出口,再到出口量不斷創出新高,我國成品油進出口貿易格局短短幾年內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品油出口增長的直接影響,就是我國進口的原油當中將有越來越多的份額僅是在國內加工而已,最終流向國際市場。國內原油消費規模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可以預見,今后幾年隨著“一帶一路”倡儀的深入推進,隨著
石油化工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我國完全有可能出現原油進口持續增長,成品油及石化產品出口規模持續提升的“雙增長”現象。在國內石油資源條件復雜、石油產量相對穩定甚至略有下降的形勢下,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極有可能因此持續增長。對此,不必過分解讀和擔憂。
(作者為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博士)
(來源:《中國
石油石化》雜志,對原文有刪減)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