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煉油企業由“燃料型”向“化工型”轉型已是大勢所趨。煉化結構轉型升級,固然是實現我國煉化行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一窩蜂”地投入資金、鋪攤子、上項目也會產生副作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齊魯分公司總經理韓峰認為,要防止“一窩蜂”式轉型,帶來化工市場無序競爭,陷入重復建設、重復過剩、重復治理的怪圈。
數據顯示,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煉油國。2017年,我國煉油總能力達到7.72億噸/年,煉油能力過剩0.63億噸/年。與之相對應的是,2017年我國乙烯產能達2455萬噸/年,產量1824萬噸/年,當量消費量約4250萬噸/年,當量消費缺口2426萬噸/年,消費缺口持續增大。“十三五”期間,隨著新建石化裝置陸續投產,乙烯產能年均增速約6.8%,2020年乙烯產能將達到 3000萬噸/年,當量消費量為4800萬噸/年,仍有約 2000萬噸/年的缺口。
現實中,一些煉油企業存在基礎建設薄弱、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到位等問題。韓峰代表建議,國家應統籌布局,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境外企業統一要求、統一標準,對高端產業、低端產業區別對待,該轉型的轉型,該并購的并購,該停工的停工,防止借轉型之機“一窩蜂”上項目,掩蓋了市場競爭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安全環保缺失等問題。“唯此才能抓住機遇轉出高質量,轉出新產品,打造新產業。”韓峰代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