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隨著油價下跌,東部老油田陷入發展困境,高油價下隱匿的深層次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為了生存,石油企業紛紛轉型,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轉型是否意味著放下主業,拓展其他領域?中國石化江蘇油田的探索給出了答案。
陽春三月,走過4年多“寒冬”的中國石化江蘇油田,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出現了“暖色”:產量遞減速度、盈虧平衡點、虧損額同比明顯下降;與此同時,SEC儲量、外部市場收入、勞動生產率同比上升。企業效益由此好轉,2018年油田分公司同比減虧50多億元,勘探局有限公司整體扭虧,今年一二月以來繼續保持這種良好勢頭。這是江蘇油田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結果,更是立足主業、多業并舉的結果。
對于江蘇油田的轉型實踐,江蘇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油田分公司總經理李東海強調:“轉型發展不是不要油了,而是更重視油,不是把主業‘蛋糕’做小,而是要想方設法做大。”
轉型是油企唯一選擇
“能源領域正處于深刻轉型期,全球油氣發展正在經歷從油到氣、從常規到非常規的拓展,能源消費清潔化低碳化勢不可當。市場經濟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百年老店無不經歷多次轉型。中石化面對變革調整的大勢,要積極主動轉型升級。”中國石化董事長戴厚良在去年年中工作會上指出。
對江蘇油田而言,轉型形勢更加迫切。除干部員工思想觀念滯后外,資源減少、生產成本高、人多油少等因素嚴重制約企業發展,油田一度陷入虧損境地。
江蘇油田經過40多年勘探開發,主力探區的探明程度超過80%,資源接替十分困難,低油價以來的4年,原油產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減。域內產量穩不住,域外沒有新區補充。而且,江蘇油田是中石化上游板塊中唯一沒有域外規模儲量與產量補充的企業。
成本高成為江蘇油田扭虧脫困的最大障礙。油田相對固定成本占比超過80%,噸油完全成本在中石化上游企業中處于最高。操作成本可擠的水分有限,控本降本的難度大。盡管采取了很多辦法,噸油成本同比逐年下降,但目前仍處在較高線上。
人員多也是困繞油田的又一大難題。更主要的是,整體冗員與局部缺員的問題突出,人員多、效率低的現象普遍存在,產量下降但從業人員并未相應減少,人多油少的矛盾愈加突出。原油年100余萬噸,員工1萬余名,以這樣的產量規模,即使油價上漲,也無法養活這么多員工。
2018年,中國石化把江蘇油田作為上游板塊唯一一家綜合改革試點單位,要求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為上游企業轉型探索路徑。
資源根基不可動搖
轉型怎么轉?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還是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的轉變?轉型是不是由以前的以“油”為主,轉向其他產業?
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江蘇油田主業收入占全油田七成,其他板塊收入一半與油氣主業有關,這就是說,靠油“吃飯”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李東海表示,油田的根基在主業,優勢也在主業,推進轉型發展,不是另起爐灶、另搞一套,而是要立足主業、立足傳統產業,充分發揮已有優勢,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升,向更多的領域進軍。
因此,對江蘇油田而言,轉型是一種轉型升級,是立足主業,一業為主,多元發展;轉型是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產量結構、業務結構,推動油田發展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既要全力穩住油氣主業,也要加快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探索發展更多新模式、新業態,以更加優化的產業布局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產量結構應該在精細油藏開發上下功夫,提高效益油在產量中的比重;加快天然氣發展,加大天然氣在產量中的比重,努力實現以氣補油。業務結構方面,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創新發展一批有效益、有優勢、有前景的業務,重組整合一批同質化競爭嚴重、盈利能力不強的業務,有序退出一批社會化程度高、扭虧無望的業務,激發各項業務提質增效的活力。
立足主業,是要把主業“蛋糕”做大,就不能只盯著蘇北這個“一畝三分地”,而是要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守好“根據地”是前提,通過觀念轉變、思路轉變和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實現蘇北老區可持續發展。“走出去”是關鍵,謀求與國勘公司更廣泛的合作,從單純技術支撐向業務承攬、區塊管理延伸;加強與兄弟油田更深入的合作,從過去的勞務輸出向區塊承包經營轉變;緊密跟蹤礦權流轉動態,積極爭取域外海外優質資源補充。還應該拓展新領域,充分利用技術和人才優勢,從油氣資源向非油氣資源進軍,重點做好鹽硝礦藏勘探開發、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和儲氣庫綜合利用,在更多領域做好資源這篇大文章。
“無論形勢如何變化,無論發展到什么階段,油氣主業的根基永遠不能松,優勢永遠不能丟,地位永遠不會變。”李東海強調。
“轉”過去就有一片天
轉型之路并不易,國內能源企業真正轉型成功的,寥寥無幾。然而,轉型無是唯一自救的選擇。
油氣勘探走高效勘探之路,從重“量”向重“質”轉變,不以數量論英雄,而是打有效益的井、拿有效益的儲量。開發走效益開發之路,拿有效益的產量,老區穩產走低成本開發新路,發揮側鉆、大修、生物防腐等特色工藝技術,實現了效益穩產。產量從單一的原油向油氣并舉轉變,通過加大鹽城氣田開發、套管氣回收等措施,年產天然氣量超過7000萬立方米。
培育和發展礦業開發、生活后勤服務、鹽化工、危化品運輸四項傳統業務,形成主業以外產業結構主體框架。礦業開發站穩并拓展外部市場,重點發展采油服務、撈油、作業維護等業務,由單純勞務輸出轉向區塊承包經營。生活后勤服務延伸餐飲旅游業務鏈,拓展中高端服務市場,打響紫京品牌。鹽化工實施鹽硝礦藏一體化開發利用,推動產品由低端鹵水向高端精鹵、食用鹽提級延伸,打造鹽化工產業科研生產基地。危化品運輸統籌利用區域危化品運輸資源,打造專業化、標準化、特色化的危化品現代物流產業。
在打造傳統產業同時,江蘇油田加快新興產業布局,重點做好地熱、環保等產業,最終形成油氣主業、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三路并進的格局。
同時,其他板塊轉型升級也緊鑼密鼓進行。工程技術服務由提供勞務向打造特色技術轉型,開拓智能測試、帶壓作業等業務市場。物資供應由內部供應商向社會供應商轉型,開展“八個幫”業務。撤銷水電訊處,成立電子信息中心,業務由水電訊向外部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培訓處由內部培訓向外部、行業、社會培訓轉型。撤銷三個礦區管理中心,成立社區管理中心,由以前的內部服務,轉向資產經營,利用現有的土地、房產、車輛等資源,提升資產創效能力。煉油化工由常規煉油向特色化工轉型,重點開展石蠟和碳四資源深度加工,走精細化、特色化發展新路。
至此,江蘇油田形成了一業為主,多元發展格局。2018年,各板塊均取得較好業績,油氣主業百萬噸產能投資同比下降40%,油氣操作成本同比降低63元/噸。江蘇紫京榮獲中國石化四大優秀服務品牌之一,運輸處、培訓處榮獲行業協會“全國百強企業”稱號,礦業開發、新源礦業創效能力持續增強,社管中心資產創效2000多萬元,供應處對外創效11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