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有大型企業再次“拉響”了海外并購的“號角”。昨日,據報道,中國化工集團擬斥資14.4億美元收購以色列Makhteshim Agan Industries公司(下稱MA)60%左右的控股權。據稱,這筆交易將是中國迄今為止在農用化學品領域開展的最大宗收購之一。不過,截至記者發稿,中國化工集團尚未作出官方回應,且中國化工集團企劃部也一直未接聽本報記者的多次電話采訪。
報價誘人
資料顯示,MA是全球第七大農用化學品公司,且是一家領先的農作物保護劑生產商。在其股權構成中,MA公眾股東持有53%的股份,Koor Industries Ltd(下稱koor)公司則持有7%(也有資料稱17%)的股份。
記者了解到,早在今年10月中旬,就有媒體援引以色列企業Koor對外發布的消息稱,“中國化工集團正在就收購MA與其進行磋商,并就該收購案達成了臨時備忘錄。根據備忘錄的規定,中國化工集團將收購MA全部的公開股份。”像以往中國企業的并購一樣,該消息還煞有其事地稱,“以色列總工會對收購完成后中國化工集團可能采取的將工廠轉移至中國,并導致以色列大批工人失業的可能性表示擔憂。”
但中國化工集團此次報價確實頗為誘人——據外媒披露的信息,“如果將當前的匯率計算和部分員工的期權考慮在內,中國化工的報價達到了每股19.98謝克爾(以色列貨幣名稱),這一價格較Makhteshim公司12月26日在以色列股市中的收盤價高出了18%左右。”
“這凸顯了中國化工集團對該收購的重視。”昨日,長期關注企業海外并購的江蘇明弘律師事務所律師吳俊鋒告訴記者,“在金融危機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中國企業能以如此多的溢價水平進行出資,確實不易。至少可以讓MA公司的股東好好思量一番這樣的報價。所以,綜合來看,除非遇到政治領域的阻擾,我比較看好該收購最終會成功。”
但有業內人士根據以往中國企業在農業領域的收購經驗稱,中國企業未來或遭遇一定阻力,“一方面,相關企業可能會借機進一步提高報價,這或許會超出中國化工集團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其他國外相關企業或同樣跟進該收購,以阻擾中國企業在農業領域的全球布局。”去年12月底,中國中化集團就因報價不夠,與收購澳大利亞的新農集團(2007年,中國化工集團對其的收購同樣失敗)“失之交臂”。
恰如其分?
與此同時,有分析稱,“中國化工此舉印證了糧食安全對中國的重要性。”該分析還“引經據典”,今年9月,中國中化集團曾考慮競購加拿大的鉀肥生產商Potash公司。
“它的意義和鉀肥完全不同。”昨日,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對記者稱,他不看好此次中國化工集團的收購,“中國的農業升級需要發展環保綠色農業,大量使用化肥、殺蟲劑等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不太相符——農業的升級需要的是引入更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發展有機農業,而不是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農業水平”。
還有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國化工集團的并購,有些操之過急,“沒有完全考慮到未來化肥領域的發展景氣,也沒有考慮到人家之所以被并購的深層次原因——急于脫手相對落后、污染相對較高的化肥產能”。
不過,吳俊鋒認為,中國化工集團的并購“恰如其分”,“首先,未來發展中國家使用農作物保護劑的份量依然較大,這將為中國化工集團帶來不少收益;其次,MA公司在全世界銷售網絡的布局值得大家學習,這或許也是中國化工集團在收購中難以割舍的重要部分”。
“姑且不論收購是否得當,但中國化工集團在全球的資源布局確實值得贊揚。”吳俊鋒稱,“這其實也能給其他相關企業提供借鑒。”事實上,中國化工一直是“走出去”戰略的忠實擁護者——它在海外并購的成績頗為出色,其擁有世界三大營養添加劑生產廠商之一的法國安迪蘇公司、澳大利亞最大的塑料原料供應商亞凱諾斯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