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在進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50多個國家在開展深海勘探開發,美國、巴西、挪威、馬來西亞等都是深水技術強國。國際先進的半潛式鉆井平臺,工作水深可以超過3000米,鉆井浮船的主尺度可以達到300米乘60米,鉆井深度可達10000米以上。距離這些國際最先進的開發者,中國海洋油氣開發落后得不是一點半點。
中國公司走向深海油氣開發,首先面臨的是技術水平不夠的難題。中海油的技術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提升的空間還非常大。在這方面有一個補足短板捷徑,即可以發揮中國公司的資金優勢,直接收購國際一流的專業公司和專利技術,拿回來后再做消化吸收的工作,在這方面中海油已經有了不少的嘗試。
第二,中國海洋石油開發裝備的不足。中海油目前的海洋鉆井船、鋪管船等大型海工設備,基本都是跟淺海油氣開發的需求相配套。如果要走向深海,需要更深的鉆井船、更大型的FPSO(“浮式生產儲存卸貨裝置”)等一系列裝備。尤其是深海鉆井平臺,目前已經發展至了第六代3000米深,中海油剛剛投資建造了第一艘并且還沒投產。
當然,海洋設備也可以花錢去買,有錢可以買到全球最新最先進的裝備,但是買來之后如何運用卻是一大考驗,這就是中國公司走向深海的第三大難題:如何運用技術和裝備來進行開發的作業能力。
中海油目前已有的經驗,都是集中在300米以內的淺海地區,深海開發的閱歷幾乎為零。實現從淺海到深海的跨越之后,管理能力、作業水平將是對中海油最嚴峻的考驗。能不能安全生產,外界還無從判斷。管理經驗上加強,需要在實際的操作和作業中來提升,做到完美和極致。目前在以上這三方面,中海油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面對這些差距,中國公司需要及早趕上,占領海洋石油開發的制高點。目前,我們走向深海的速度并不快,走在最前列的中海油實際也是剛剛起步。走得比較慢的原因,主要還是經濟性的問題,深海油氣開發的巨大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幾大公司走向深海的積極性。不過,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走高,這個問題已經變弱,深海油氣開發已經有非常確定的利潤回報。
深海油氣的開發,需要借助市場的力量來推動,需要鼓勵三大石油公司加強合作、加強競爭,同時可以加大引進國際先進石油公司參與開發力度。當然,很重要的,還需要政府的戰略來引導。深海油氣開發需要原材料、船舶、海洋工程、機電設備等多領域、多行業的科技實力做支撐,相關配套技術的開發需要政府在戰略高度上做出扶持。
在中國海域,深海油氣的開發大有作為。根據石油地質學家的研究,深水和鄂爾多斯盆地將是我國能源接替的兩個主要領域。在走向深海之后,中國有望在建成多個與大慶油田相媲美的大型油氣產區,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有望降低,為確保中國的能源安全提供比較堅實的國內基礎。
在具備深海作業能力后,中國公司還可以更廣闊地走向國際,參與國際海洋油氣的開發。在當今國際油氣市場,走向深海已經形成了一股潮流。2000年之后,全球主要油氣發現中深水區塊占了近50%。目前,在很多海域找到了非常不錯的油氣儲量,比如北海、墨西哥灣、西非沿海等。還比如在巴西沿海,目前已在多處發現了深海巖層油礦,相關探勘數據顯示蘊藏量可能接近1000億桶,其開發的潛力足以讓巴西躋身全球10大石油生產國。在這些地區,國際石油公司的活動都非常活躍,在掌握深海技術后中國公司也有望一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