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為什么工資不接軌?
這個問題乍聽起來似乎也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
首先,在國際市場上石油屬于可貿易產品,而勞動力是非貿易產品,價格決定因素不同。前已述及,我國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油產品已形成全球市場,石油價格不是個別利益集團或某個國家所能左右的,是由整個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或者說是由國際市場的邊際成本決定的。作為全球市場的組成部分,我國也只是國際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反觀勞動力價格(或工資),情況則完全不同,盡管經濟全球化已蔚然成風不可阻擋,但并未形成全球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流動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無法實現自由流動。也就是說,勞動力市場具有一定的區域性特點,資源不是在全球市場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的,不能自由地向“價格”高的地方流動,不能形成全球統一的價格水平。
其次,由于勞動力市場的區域性特點,區域勞動力市場供求和勞動生產率水平決定其價格(工資)。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向城市尋找就業渠道,我國勞動力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現狀,決定勞動力價格不可能很高。這既是我國的比較優勢,是吸引國外企業在我國投資建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國初級加工產品出口具有很強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社會財富迅速積累,既有改革帶來經濟活力增強的原因,也有科技進步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但也有相當部分是“人口紅利”的貢獻。除供求因素外,勞動生產率是影響勞動力價格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我國經濟增長更多地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消耗上,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較低。在全球市場產業分工上,我們還處于產業的低端,所謂“微笑曲線”的下端。比如,風靡全球的iphone手機主要零部件生產商并不在美國境內,但絕大部分錢卻被美國企業賺去了。
一邊是高企的國際油價,一邊是較低工資水平,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尷尬”處境。國際市場油價也不會因為我們工資水平低而更便宜。對此,理性的選擇是,一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勞動生產率提高,不斷提高我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樹立節約理念,盡可能減少石油消費。
三、如何看待石油企業的高利潤?
近些年來,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高漲,我國石油企業收入和盈利水平也出現了較大幅度提高。對此,一些消費者認為是國內石油企業壟斷地位帶來了高收入、高盈利。我認為,看待國內石油企業盈利水平,既要與國際同行業比較,還要與國內一般加工業比較才能得出較為客觀準確的結論。
縱觀世界石油工業發展史,石油企業走過一條從分散到集中、再分拆、再形成集中的路子。石油工業與早期資本主義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猶如淘金,石油發現和開采給人們帶來了巨額財富,競相追求財富的過程使石油工業逐步走向了集中,壟斷企業開始出現。其中,最典型最著名的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美的石油勘探開發和油品經營。1911年,美國根據《謝爾曼法》對標準石油公司進行了拆分,形成了11個石油公司。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石油工業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再次出現集中的趨勢,寡頭壟斷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石油七姊妹”應運而生。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世界石油工業再次掀起兼并重組高潮,巨型石油公司通過優勢互補形成強強聯合,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埃克森和美孚兩大石油巨頭的聯合重組。世界石油工業的捭闔縱橫,反映出石油工業一般規律和行業的特征,即資金技術密集,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2010年,埃克森美孚公司、殼牌公司和雪佛龍公司盈利額分別為314億美元、205億元美元和191億美元。這一現象說明高油價背景下,石油公司盈利增加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正如前面講到的,企業高盈利背后隱含著國家和企業利益分配關系問題。這一點往往被大家忽略。石油企業生產對象是自然資源。我國憲法規定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企業只是資源的經營使用者,因此,企業經營收益要在資源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有一個合理分配。鑒于此,2006年,石油價格綜合配套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開征“石油特別收益金”,即資源稀缺造成的溢價收入主要收歸資源所有者(國家)。這幾年,石油企業除了上繳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外,每年上繳特別收益金高達千億元人民幣。
再者,我們看企業盈利水平高低,重要的不是看利潤總額,而是看資金盈利能力。2010年,中石油、中石化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4.9%和17.3%,低于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等國際石油公司的水平。
當然,國有企業盈利水平并不完全代表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在這方面,國有企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潛力是巨大的。我們之所以把國有企業推向國際市場實現境外上市,一是改變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通過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既有激勵又有約束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通過國際資本市場的競爭壓力,迫使企業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效率。